上周我去旁听了 “智能•未来国际高峰论坛”,该论坛邀请了9位来自人工智能学术界的知名教授们分享在智能领域的研究,学术性的前沿理论真是听着一头雾水,幸好论坛结束之前有来自实业界的公司代表们与教授们互动,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与挑战,听起来比较接地气一点。
关于教授们的近似计算、不平衡学习、Memetic computing、模糊逻辑、Self-awareness等太细节的东西没听懂就不装了,只分享一张PPT来大概说明下人工智能(AI)的发展阶段。
图:AI系统必须面对事前不完全知道的世界。
这张PPT来自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周志华的演讲,从Known knowns,到known unknowns,再到unknown unknowns,最终获得一个可靠性高的(鲁棒性)的AI。
“总的来看,以前我们做的是封闭环境下的事,”周志华教授指出,接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开放环境”,如何在一个开放环境下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是通往人工智能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周志华教授透露自己目前在研究开放环境下系统鲁棒性的实现。 优必选公司研发总经理庞建新,以及大疆无人机智能技术总监杨硕则在会后分享了各自所在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具体应用落地情况。
把机器人本体作为一个平台,AI开放给产业界
在我看来,优必选脱颖而出最厉害的地方是攻克了成本问题,他们率先做出来了低成本的机器人本体——Alpha 1的零售价2999元;Alpha 2,7999元。
在做出机器人本体之后,优必选不仅可以让用户通过PC端和移动端进行编程控制,还为用户提供了开放平台和 SDK,供第三方开发者和用户来开发App。 “运动控制的平台我们已经搭起了,但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遇到很多挑战,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前沿领域。”庞建新指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把机器人当作本体,把人工智能开放给产业界,让大家都来贡献力量。”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大家在初始阶段也没想到以后会诞生像切水果、微信等流行的应用。通过开放平台这种方式,机器人能获得了强大的扩展能力,不仅能促进了软件的功能,也有利于硬件平台的销售,进而形成一个生态。 “通过这些应用,我们也会收集到用户对机器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会帮助我们的一代一代的去完善我们的本体平台。”庞建新指出。
类似的,“空中机器人”也是这个思路
“大疆对自己产品的定义是:空中机器人。”杨硕指出。在建立平台的构想上,大疆的思路类似优必选。 他认为,要让产品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要把它当个平台去发展。“无人机这个平台挂载航拍摄像机,这只是空中机器人的一个应用,我们如果以后继续拓展空中机器人,还会涉足不同的行业。”杨硕指出。
“我们在去年推出一款飞行器,外形可能不好看,但具有手机的编程接口、机载设备的编程接口,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设备放上去,来开发自己的应用。”杨硕表示。 “作为一个机器人的平台,飞行器提供能够飞行和控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自己可以开发一些新的、智能的东西,也可以让大学、爱好者来开发。”杨硕指出,大疆已经和20+所高校合作,提供基础的飞行移动平台,让大学在其上开发内容。 有了这个平台后,做事就方便多了。
大疆已经落地的两项人工智能技术
大疆已经给普通消费者提供的和智能相关技术有两项,在精灵4上用到的自动飞行和跟踪。通过一对前置相机运行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的算法,去理解和感知环境并检测障碍物,经过优化做的比较稳定。 另外,跟踪功能的使用也很简单,通过在屏幕上“圈”人,然后飞机就可以学习被圈人的图像特征,“这里面用到了神经网络处理和机器识别的算法去学习这个人的外形,这样就可以识别人的位置,无论是人奔跑、换衣服等,都可以继续跟踪,这证明了我们机器学习算法的稳健性。”杨硕表示。
机器人的通常会分为三块:传感器sensor、决策planning、控制control,通常来说学术界做这三部分都是分开的。“每块各自都是大的领域,大疆在慢慢渗入。”杨硕透露,但实际上这三部分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他举了下面的例子。
比如传感器在飞行场景中往往是和控制混合在一起的,飞行器快速飞行或慢速飞行时,传感器特点是不同的。又例如人们用视觉相机去定位时,可以通过相机平移知道自己的位置,但相机发生快速旋转时检测就会不准,那么快速旋转时就要用另一个传感器进行补偿。 “这些促使我们思考,真正涉及完整机器人系统时这三个部分的耦合。”杨硕表示。 未来,完美的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让机器人在具体环境中工作,解决“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那些问题,才是算是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