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电子行业内,不同岗位的待遇也千差万别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前几天EDN转载了一篇《射频IC成了“明日黄花”?》的文章引起了行业的热议,小编发现大家讨论的不仅仅是射频IC,还有模拟待遇式微,就连正在上大三的学生在面对数字与模拟发展选择的时候,都存在“都说模拟没什么前途,师兄们也说数字比较好找工作”的质疑。那么,做模拟的真的没前途了吗?小编带大家来看看业内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知乎用户门徒在《从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如何?》中回答道:如果你在公司里干,90%以上的情况下,你都是在玩那些出来了几十年的老电路,改一个晶体管都要批准的,不停的跑仿真。同等资历下,收入比FLAG低,比普通码农高,不过要真正会玩aVLSI,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可以让你学会任何其他技能。
水木社区用户Icore认为绝大部分的模拟从业者在国内就只能从事模拟电源、驱动芯片,这样薪酬不太好的工作,能够做到有技术难度的工程师,本来就是凤毛麟角。
而何谓有技术难度?我的关电视,纯analog的难度就不在设计,而在工艺封装。你要说mixsignal倒是还有点存在感。
可是,就这些薪酬不好的破岗位要求还都很高。不说互联网了,数字后端里一堆的本 科,不知名学校的硕士,哪个薪水不比模拟低?模拟进个TI要过五关斩六将,数字后端 想换个地方不跟玩似的。
既然开启了这个话题,意义就是要让还有的选的学生认清行业现状,及时决断,analog 确实没落了,从业者也供大于求了。
还有人在鼓吹模拟越来越吃香,模拟是艺术,模拟才能决定产品的差异化,这些人绝对的实在害人。
能数字化的一定会数字化,现在不能数字化的正在努力数字化。现在中型的模拟公司已经越来越少,就连maxim也在找并购的出路。
纯analog的产品肯定会永久存在,但是能够存在的原因是因为process,package, reliability,而不是你用了什么牛逼的架构。
否则,现在拍照技术这么牛,那么多做反向的,不是lt maxim等等早该关门了
水木社区用户icore:这个领域90年代就爆发了,95年之后就逐渐下坡了,00年代已经夕阳了。
现在做模拟的兄弟很多是给当年的老炮给忽悠来的。
什么模拟是艺术,什么格雷,拉扎维,艾伦,三森吹的像圣经。还有什么bob pease,widlar江湖人物一般的个人传记,本版也是帮凶,什么模拟ic的九重境界,左一个jssc右一个isscc。一帮胡子都白了的人天天叫嚣世界本质是模拟的,所以模拟无比重要。难道不是心里很怕才在那给自己打气?结果就是00后入学的大量ee master都跳了这个坑。但实际上这个领域90年代就爆发了,95年之后就逐渐下坡了,00年代已经夕阳了。
说到底还是对于国内来说所谓的模拟线路的设计技巧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你费了很大劲用普通cmos做了个低噪op,结果指标还不如别人用特殊工艺5个管子搭出来的。
Linear、Maxim一堆的ic结构都是很老的架构,但是就这样的,国内又有谁能做出来呢?
结果就是你行我也行,你不行我也不行,power的红海里一起杀,公司都没钱挣,还能给员工开高薪?
回到近几年火热的soc,其实这块负责analog的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无非就是ip维护工而已。
只要不是超高端的产品,烂点也无所谓,后面的用数字算法补救,无非功耗大点。且每个公司的坑也就那么几个,哪像数字,做个后端大公司都百来号人,所以这对模拟来说又是一个掣肘。
icpioneer:中国的模拟芯片业现状非常残酷,不要迷信导师、不要迷信论文、不要迷信学校
据我观察,两电和东南、复旦的学生做模拟的多,一些老师还是不断的在忽悠学生学模拟,这是很不负责的。
在中国模拟的坑:TI就几个(还要求其高,累得半死,都去TI么?不靠谱), ADI现在需求也非常少,MAXIM在中国就撤了,LT就从不打算在中国弄。其他Fairchild和NXP都在卖。所以……
其实,模拟本来就外企待遇好些,现在环境这么衰,而且会继续衰下去,可以预测模拟待遇能会好么?
我们看看国内做模拟IC都是什么角色——海龟创业的觉得自己NB,所以给不了好待遇,其实证明90%海龟不仅公司运营不好,产品也不行,他们大部分就是忽悠政府钱的,这个在苏州等长三角城市较多,现在蔓延到内地了。
国内抄片子的公司更不舍得花钱(否则为啥抄芯片),可是他们舍得在版图和应用工程师上花钱(这就尴尬了)。
这样看下来,模拟需求大户(也就每年10-20个人的需求量,和数字比非常可怜)就剩下没几个了:华为海思,还有foundry做IP的。
真实情况是,现在做IC产品的岗位数量和待遇几乎没有foundry做IP的高了,这非常悲哀!
之所以写这些,是告诉你们中国的模拟芯片业现状非常残酷,不要迷信导师、不要迷信论文、不要迷信学校,你好看清行业。
复旦设计牛在混合信号模拟,可是这样的公司非常少,所以一些高混合信号的最后出路都去做SOC或者IP了。
前几年做电源的多,现在价格杀成红海,模拟IC待遇估计和软件比差一半,和混合信号比也差,和应用比(比如海思,哪怕LED的烂行业,做AE的都比IC的爽,其实AE技术含量非常低,大家都懂)前景渺茫!
所以信息封闭的两电同学们,不要以为上海IC很发达,其实从2000年后一直下滑,而且需求也没有多少,所以能转互联网最好,否则转数字、转应用,千万别掉火坑!
vincy: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那种只知道看书抄结构,仿真看结果的水平。
现在的行情,模拟确实水深火热。不然也不会不停的出现并购,无非是大家抱团取暖,顺便消除一些有实力的价格竞争者,保住gross margin。
但是看完所有人的态度,是不是也过分拘泥在现实了。
国内看,普遍的薪水确实不高。但同时有另一个现象没人提到,就是普遍的水平达到多少了呢?
国内有好的设计师,但真真也是凤毛麟角。不说刚刚毕业的junior,就是工作3+、5+的,多少人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模拟电路我做明白了。
反正我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那种只知道看书抄结构,仿真看结果的水平。模拟这一行如果说还有它的价值点的话,应该是存在于八边形法则的trade off————怎样可以模拟系统最优化,要分析和模糊判断。
不然的话,仿真器能够做到的事情,花钱要designer来干什么?
和一个公司的CTO聊过,大家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试试or我仿一下试试。
十几年前听一个美国牛人说过一句话:SPICE is only a tools. Iam designer.
很明显看出来区别在哪里。
napoleon223:现状和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有关的。
很多公司都是急于求成,不管是老板,还是技术经理,只求结果和速度,好多研究生导师也是自己开公司的,教学生就是让你打杂或者直接做后端提取,工作习惯就被养成了,如果你不自己好学,靠自己沉下心来做技术,多加班,怎么能积累起来,模拟又属于特别需要积累的。
不过,换个角度看看,现在社会那么浮躁,房价涨物价涨,又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也就是做事得过且过,这个数字还不是一个两个。屁股决定脑袋,怎么去激励员工?靠员工自己的主动性,那你就只有自求多福了,别人只是打工的。
vincy针对napoleon223的回答做了一些补充:
是这个意思。而且某些现象的源头从扩招就开始了(引别人原话)。
软件那边是不是重复劳动就可以我不知道也不做评论。
只是想针对前面大部分的留言态度,说一说反方向的态度(用心够水平的比例真心太少了,我们不能只看别人的繁华看不到别人的苦。还是那句话,我不比别的行业,但同行来说,中国模电从业人员的水准比美国差的不是一点。作为企业来说为什么薪资要拉近。要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比台湾的薪资水平高了)。
如果只是图轻松惬意,仿仿真凑个数,那现在的平均薪水还真算不上差。
反之,如果真的用心了,水平也够了,叫冤是必须的。纯技术,现在这个行业良莠所得的差距真的不是特别大。
不过好的现象是,随着下游产业链的需求提高,中国模电设计的要求也逐渐的上来了。
至少我这里,是想让努力和收获成正比的。
PS: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其实不会是得过且过的(外企高层们差的是看透中国现状,让努力和水平体现出差别),得过且过的最容易从中层或者底层开始,因为拿钱做事吗。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做的成比高或性能差,就卖不掉(我承认销售的力量,但每个公司的销售都有自己的路子,谁也差不到哪去。从长远看,尤其是未来的需求,还是要回归产品本源)。
曾经看着一个公司的CTO对着一个最简单的BG跟我说: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做的更小一点呢。
Linyj:“做模拟的”只要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那么职业上的前景不会太悲观。
一石激起千重浪,很多潜水的大牛浮出水面。“做模拟的”前景悲观?我也说说自己的认识,供大家批评。70后,说话比较过气儿,大家见谅。
模拟本质上需要面对和解决现实物理世界相关的问题,数字本质上需要面对的是经过一次打包和简化的物理世界(标准单元的模型简化到只关心功耗,时间和面积)和信息世界的混合体,软件本质上面对和解决的是信息世界的问题。
“做模拟的”相对于数字和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惧怕和物理世界打交道。物理世界相对于信息世界来说更加非线性,强耦合和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模拟工程师觉得转数字很容易(虽然他们从来没转过),但是很少数字觉得转模拟容易的原因。解决的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没有转化成直接的收益?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foundry+design house的分工模式限制了模拟工程师发挥的空间。模拟很大的竞争力来源于器件。但是在现在的分工模式下模拟设计被等同于只是使用foundry提供的器件做电路设计,而foundry提供的工艺和器件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而模拟工程师很难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以power为例,如果你对工艺和器件很了解,可以帮助foundry优化Ron或者器件耐压等级,那么你对于公司的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中小型设计公司不具备和foundry合作开发的条件,但是如果你对各个工艺了解较深,可以决定设计采用哪种工艺最有利,那么你的价值也很大。除了标准CMOS,很多特殊工艺都是模拟工程师的专属乐园,数字和软件进入门槛很高。例如bipolar,DMOS,MEMS,可以和MOS集成的GaN等等。
模拟工程师要增加自己的价值最好和搞工艺的搞器件的坐在一条友谊的小船上。
第二个原因是学校教育在专业上老化和窄化。教材以Gray老先生和Razavi的居多,虽然书作为基础很好,但是这个都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大家都懂,学会了只是入门,不产生任何价值。Cutting edge的技术因为懂得人少,所以很有价值,但是学生(尤其是硕士生)能接触到cutting edge的机会太少。
大部分国内公司还处于中低端,所以从业者能接触的也不多,因而能通过掌握先进技术增加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不多。不过无论如何,了解和追踪本细分行业内的cutting edge ,掌握一些大部分同行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可以增加自己的价值。
专业的窄化也会成为增加价值的瓶颈。很多人把模拟窄化成模拟电路设计,甚至窄化成某类经典电路设计,那么价值自然受很大限制。行业经验是增加自身价值的法宝。做RF的需要模拟+通信;做汽车芯片的需要模拟+可靠性;做信号处理的需要模拟+算法。总之功夫在诗外,使用“模拟+”的策略会很大程度增加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细分行业,成为针对某个行业的芯片专家会大大增加自己的价值。
怎么了解一个行业?要和AE和客户方的研发坐在一条友谊的小船上啊。
从做技术的角度而言,我把模拟分成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书本上讲的电路设计可以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customize,这属于入门级。
二是本细分行业内同行懂的我也懂,这属于中级。
三是我懂不少同行不知道的小秘密,这属于高级。
四是随时关注上下游有可能带来颠覆的技术,因时而动,引领本行业发展方向。这个属于专家级。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模拟工程师的空间很大。纯做技术用10-15年达到专家级速度真不算慢了。
过去国内公司做中低端,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技术限制,另一方面客户也是以中低端为主。现在客户开始向中高端升级,国内IC公司资金也更充裕,那么公司是否能向中高端升级就看有没有高级到专家级的人才。
综上,我相信“做模拟的”只要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那么职业上的前景不会太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