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针对外界关注美国侯任总统川普提倡“美国制造”的新政策,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12日表示,台积电制造重心集中在台湾,并没有客户要求台积电在美国设厂,但若美国政策导引,使在美制造比台湾有利,台积电不排除赴美设厂。
EDN编辑还记得,在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掀起美国制造议题时,台积电曾强调:“除非台积电在台湾遭遇缺水、缺电及人才不足等三大难题,同时台积电的股东也建议前往,公司才会考虑,否则当前投资都会集中在台湾。”
那这次张忠谋为何松口改为“不排除赴美设厂”呢?赴美设厂又会给台积电带来什么影响?
暂且不说晶圆制造这个产业,我们来先以特朗普之前一直高呼的iPhone为例,谈一下美国制造成本的相关问题。
不考虑前期研发设计,只计算投厂生产,iPhone 的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采购原料、生产元器件、产品组装,相应的成本分别是物料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
物料成本(BOM),以 32G iPhone 7 为例,IHS 拆解后给出的评估是 215.8 美元(注:此处剔除 iPhone 的转换成本和用户界面设计成本)
物流成本,主要是物料基地、元器件基地、组装工厂之间的运输成本。距离越远,成本越高
组装成本,IHS 的评估是 4 美元左右,雪城大学杰森·戴德利克(Jason Dedrick)教授团队给出的估算是 10 美元左右。为了方便后面对比,这里以戴德利克团队的估算为准
关于 iPhone 回到美国制造,《MIT Technology Review》在今年 6 月讨论过三种方案:
全球提供原料,全球生产元器件,美国组装
全球提供原料,美国生产元器件,美国组装
美国提供原料,美国生产元器件,美国组装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案,苹果需要支付更多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原因在于:
iPhone 的元器件(屏幕、芯片、镜头)主要集中在亚洲,回到美国制造将拉长元器件的运输距离,因此要支付更多物流成本;
更多人力成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劳动力费用更高,因此在美国组装 iPhone 需要支付更多工人薪资
按照戴德里克团队的估算,采用第一种方案,生产一部 iPhone 至少要增加 30-40 美元。这是三套方案最低的。
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案,即“全球提供原料,美国生产元器件,美国组装”,除了要支付多出的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还需要支付生产线建设成本。
以半导体芯片为例,除了核心处理器,一部 iPhone 还需要蜂窝网络调制解调器、传感器、NFC 控制器、触摸屏驱动器、射频放大器和接收器等等芯片。这些芯片由高通、德州仪器、恩惠普等厂商提供,它们的工厂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多个国家。
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案,意味着这些芯片商的工厂都要搬回美国。为此它们需要大量工业设备用来建设一套完整的半导体生产线,整体投入规模为数十亿美元。
生产线完成后并非一劳永逸,它们在建成几年后就会过时,因此中间需要持续维护和更新。这又意味着大量成本。
按照戴德里克团队的估算,采用第二种方案,iPhone 的价格要增加 60-100 美元。
至于第三种方案——“美国提供原料,美国生产元器件,美国组装”,它基本无法实施。核心原因在于,美国本土原材料不能保证 iPhone 生产。以 iPhone 铝合金外壳为例,它的原料主要来自铝矿石。但是美国没有铝矿石。
(上世纪 40-50 年代,美国是全球铝矿石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在它的供应量不到全球产量的 1%)
即便放弃铝合金,改用其他材质外壳,iPhone 同样无法完全使用美国本土原料生产。
生产一部 iPhone 至少需要 75 种化学元素,不少是稀土元素。比如磁性材料金属钕用于制造 iPhone 的振动马达、麦克风、扬声器,金属铪用来制造 iPhone 中的晶体管,镧用于制造摄像头。但目前稀土元素主要来自中国,中国的供应量占全球 85%。
缺乏原料资源,投入再多资金也无济于事。
从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组报告看来,当中各项数字统计表明,近年来中美制造成本的差距确实是在缩小。
低廉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核心优势,对比一下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每小时3美元,而美国则是37美元,中国优势明显。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情况却不乐观—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的人力成本大幅提升,而美国的增长幅度却一直比较稳健,照这样发展,中美在人力成本上的差距会不断缩小。《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不到美国的12%。
和急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中国制造业在生产率的提升上却并不那么明显,目前还不足美国的10%,但美国的生产率增速高于劳动力成本增速,这进一步拉大了中国同美国在生产力上的竞争。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短板正在用更低的能源成本弥补。页岩油气革命带来了更低的能源价格,在化工、钢铁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更能发挥能源成本上的优势,而中国工业用电和天然气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比如2004年到2014年用电成本就上升了66%,天然气成本也上涨了138%,价格都要比美国贵上几倍。
如果再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这一因素,进而再比较中美制造业在物流、平均工业用地、税收等成本上的差异,会发现中国都不占优势,物流和用地成本都比美国价格要高,税率也并没有比美国少多少。
但这未必说明中国制造业已经丧失竞争力。尽管劳动力成本在增加,但这种增长趋势已经开始相对缓和,《经济学人》智库2014年的研究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中国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所以至少未来几年里,还是可以对中国人力成本的竞争力保持乐观。
从人力成本上看,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这些新兴制造业国家确实比中国更低,但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还是有更多内在的竞争力的,比如产业的集群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中国消费需求增长带来的供应链的增强,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员工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等等。
再回到iPhone 回到美国制造的话题,在奥巴马时期就有过讨论,当时乔布斯还在世。行业的普遍看法是,iPhone 无法在美国制造不仅仅是因为缺乏海外市场的廉价劳动力,海外工厂的规模,工人的灵活性、勤奋程度、操作技巧、熟练程度,以及对管理的配合度……同样是美国工人无法企及的。
关于海外工人对管理的配合程度,一位苹果前高管曾《纽约时报》进行过这样的描述:
“苹果在最后一刻更改了 iPhone 的屏幕设计,导致整条流水线需要改装。新的屏幕面板在午夜运达工厂。一位工头在公司的宿舍中立即召集了 8000 名工人,每个人发一块饼干和一杯茶,半个小时之内在岗位上就位,开始长达 12 小时的工作班次。他们把每一块新屏幕镶嵌到面板上。仅仅用了 96 个小时,这家工场的产量就达到每天 1 万台 iPhone。”
这位苹果前高管对中国工人的评价:
“他们的速度和灵活性难以置信,没有一家美国工厂能够匹敌。”
去年11月初胜选后,特朗普要求苹果在美国生产iPhone,称将向在国内生产产品的美国公司提供税收优惠。
苹果是台积电第一大客户,台积电独家为苹果iPhone 7和7 Plus生产处理器芯片。台积电客户还包括高通、英特尔、英伟达、Marvell等全球470家公司,美国客户占到台积电2016年创记录的2082.5亿元人民币营收的66%。
张忠谋称,台积电芯片代工市场份额达到55%的原因,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在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半导体供应商生态链。台积电的基础设施,使得公司数千名工程师能在很短时间内从一家制造工厂赶到另外一家制造工厂。这一便利条件使得台积电能提高生产效率,快速解决问题,以保持竞争优势。
张忠谋说,“如果我们失去这一优势,客户利益也将因此受损”,台积电不时会考虑在美国建厂,但没有发现这么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