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2017年终财报出笼,业界看法不太一致。
我的观点是在现有条件下,要让中芯国际年均增长率达到20%是不切实际的,有些起伏才是正常。
按赵海军在法说会上的讲话,它认为中芯国际目前正处于转型过渡期,为快速满足客户的技术迁移做好准备,以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环境。目前整个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多变,竞争和价格压力也在加大;但是作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将积极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之前的三年内(2014 to 2016),中芯国际凭藉高产能利用率推动收入和盈利双增长;而未来的两年(2017 to 2018)将进入转型过渡期,为下一阶段2019年及之后的成长准备好技术和产能。
中芯国际是中国芯片制造业的领头羊,2017年销售额已达31亿美元,同比增长6.5%。
由于中国半导体业具有特殊性,而芯片制造业又是产业链中的关键,所以中芯国际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现阶段在中国尚未发现有它的”后补者”。
观察它的发展历程,在初创时期几乎达到鼎盛,曾接近于全球代工第一阵营。中间有些波折,直到2011年后又走上轨道。但是近些年来为了求生存,企业依靠加强管理,减少投资,降低折旧等方法,虽然实现了季度的连续盈利,而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强研发,扩充投资等进步更快,今年己达7纳米制程试产,导致与它们之间的差距有拉大趋势。
由于中芯国际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要承担更多产业发展的责任。尽管在2014至2016年时期凭藉扩大产能,以及高产能利用率等,它的销售额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产业的进步加快,IC设计业采用先进制程的比重节节上升,导致中芯国际必须迅速地工艺制程升级,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象2016年那样依赖于扩充8英寸产能而奏效的方法,可能在现阶段己经无法重现,所以中芯国际必须实现技术与产能的双轮驱动,而且是技术升级更为迫切,如28纳米量产,包括28纳米HKMG工艺,以及向16/14纳米的finFET制程迈进。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2017 及2018这两年的调整时间,来作好技术上的准备以及产能扩充等的转型过渡期,只有如此才能进入下个阶段的企业成长期。
因此中芯国际为了此次转型的成功作了精心准备,如邱慈云退,让赵海军当CEO,以及引进梁孟松。
依据中芯国际的现状,要超越台积电可能是不现实的,双方之间的差距太大,因此把目标订在要争取进入全球代工第一阵营中较为客观。
中芯国际采用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充双管齐下方法,争取在2021年时销售额目标能实现50亿美元。一切之中的关键在于首先从技术上能迅速的突破,而且一定要充分估计到相对用时会更久,有些波折也正常。因为28纳米HKMG及16/14纳米的finFET工艺都是先进工艺制程中的”栏路虎”,但又必须尽快地迈过去。
对于中国的代工产业环境,情况要比预估的更为复杂与激烈,一方面是中国IC设计业的技术进步很快,而且喜欢”跟风”,以及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己经在本土布局,而且它们占有先机。
赵海军讲未来成长的动力包括:28纳米、闪存、指纹识别传感器和电源管理芯片、汽车和工业应用等。
市场是瞬息万变,代工企业要满足不断变化中的客户需求,所以要把握好节奏,然而市场竞争中实力决定一切。
中芯国际迎接新的挑战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