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直观了解极点和零点

2018-12-06 09:55:58 Sergio Franco 阅读:
本设计实例描述了极点和零点的直觉概念,使用运算放大器来控制它们在复平面中的位置,并使用一个单端口电路的自然响应来说明极点/零点位置的影响。单端口的自然响应由其阻抗Z(s)的根控制:极点控制开路电压响应vn(t),零点控制短路电流响应in(t)。从某种意义上说,根就是单端口的DNA。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注意到系统理论是最难教和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这些极点和零点概念在课堂上都感觉很有意思,但是一旦学生想将它们与实验室中的物理电路联系起来,理论和实践之间就会出现鸿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找出关于极点和零点的物理感觉,使用运算放大器来控制它们在复平面中的位置,并利用电路的自然响应来说明极点/零点位置的影响。pdhednc

单端口电路的自然响应

我们来看图1中的无源线性单端口电路,它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pdhednc

DI3-F1-201812.pngpdhednc
图1:(a)无源单端口电路 (b)自然(或无源)开路响应vn(t)。pdhednc

如果我们施加一个测试电流I(s),单端口电路将产生电压V(s),使得V(s)=Z(s)/(s),其中I(s)和V(s)是所施加电流和所产生电压的拉普拉斯变换,s是以sec-1为单位的复数频率。阻抗Z(s)是s的有理函数形式,即分子多项式N(s)与分母多项式D(s)的比值:pdhednc

DI3-E1-2-201812.pngpdhednc

公式N(s)=0的根被称为Z(s)的零点,表示为z1,z2,……;而公式D(s)=0的根被称为Z(s)的极点,表示为p1、p2、……。极点和零点统称为根,也称为临界频率。例如,阻抗:pdhednc

DI3-E1-1-201812.pngpdhednc

当s=0时,其值为零;当s=-3±j4时,它具有复共轭极点对。可以用根来表达它,即:pdhednc

DI3-E1-2-201812.pngpdhednc

如果我们绘制|Z(s)|相对于s的幅度曲线,则可以直观理解零点和极点的含义。所得到的曲线就好像在s平面上竖起的帐篷,在零点处接触s平面,而在极点处其高度变为无限。pdhednc

DI3-F2-201812.pngpdhednc
图2:Z(s)=(10Ω)s/(s2+6s+25)的幅度图。(通过在虚轴上计算|Z|获得的分布曲线图显示出单端口电路的交流响应。)pdhednc

为了找到极点的物理感觉,我们在s接近极点pk时施加电流I(s),就可以用相当小的I(s)获得给定的电压V(s)。s越接近极点pk,获得给定电压V(s)所需的电流I(s)越小。在s→pk的极限状态下,即使电流为零,即开路,单端口电路也会获得一个非零的供电电压(见图1b)!这个电压称为自然响应或无源响应,因为单端口电路可利用储存在其电容和电感内部的能量来产生电压。这些能量在电阻中消耗尽了,在无源单端口的情况下,它们将随时间呈指数级衰减。实际上,系统理论预测到自然响应符合以下表达式:pdhednc

DI3-E2-201812.pngpdhednc

其中a1,a2,......,是取决于存储能量的合适系数(以V为单位),Z(s)的极点是指数中时间常数的倒数。pdhednc

那么Z(s)的零点呢?我们来看图3,它表示图1的两种情况。现在施加的信号是电压V(s),而响应是电流I(s)=[1/Z(s)]V(s),这表明Z(s)的零点现在成为1/Z(s)的极点。通过双重推理,在s→zk的极限状态下,即使施加零电压(短路),单端口电路也将提供非零电流(参见图3b)!该电流称为自然响应或无源响应,因为单端口电路利用储存在其电容和电感内部的能量来产生电流。系统理论预测自然短路电流响应符合以下表达式:pdhednc

DI3-E3-201812.pngpdhednc

其中b1,b2,......,是取决于存储能量的合适系数(以安培为单位),Z(s)的零点是指数中时间常数的倒数。pdhednc

DI3-F3-201812.pngpdhednc
图3:(a)无源单端口电路(b)自然(或无源)短路响应in(t)。pdhednc

总而言之,单端口电路的自然响应由其阻抗Z(s)的根控制:极点控制开路电压响应vn(t),而零点控制短路电流响应in(t)。在某种程度上,根就像是单端口电路的DNA。例如,我们来看图4的单端口电路。在t=0时,电容两端的电压为9V,顶部为正,t>0时它的自然响应是什么?可以看出单端口电路呈现的阻抗是:pdhednc

DI3-E3-1-201812.pngpdhednc

显然,z1=–1/(R1C)=-1/(10ms),p1=-1/[(R1+R2)C]=-1/(30ms)。此外,a1=[20/(10+20)]9=6V且b1=9/10=0.9mA。所以:pdhednc

DI3-E3-2-201812.jpgpdhednc

DI3-F4-201812.pngpdhednc
图4:找出(a)开路和(b)短路的自然响应。pdhednc

单极点控制

在图5a的电路中,由vn表示的节点和地之间的阻抗为Z(s)=R||(1/sC)=R/(1+sRC),因此在s=-1/(RC)=-1/(1ms)时电路具有一个极点。假设vn(0)=1V,我们可以得到:pdhednc

DI3-E4-201812.pngpdhednc

DI3-F5-201812.pngpdhednc
图5:(a)基本电路(b)相同的电路,但可以控制极点。pdhednc

无论怎样选择R和C的值,该电路的极点将始终为负。我们希望找到控制它的方法,以便将其驱动为零甚至使其成为正的。图5b示出的电路可以完成这项工作。非反相放大器检测vn并输出电压:pdhednc

(1 + R2/R1)vn = (1 + k)vnpdhednc

k = R2/R1pdhednc

其中R2代表电位器在其左端和游标之间的部分。对于给定的元件值,从左端到右端改变游标将使k在0<k<2的范围内变化。现在,R3上的电压为(1+k)vn–vn,即kvn,在右边是正的,表明R3将为C提供电流kvn/R3。鉴于R从C中汲取电流vn/R,因此从C流出的净电流为iC=vn[1/R+1/(-R3/k)],表明C视R与一个负电阻–R3/k并联,净等效电阻Req=R||(–R3/k)]。扩展后可以得到:pdhednc

DI3-E6-201812.pngpdhednc

对于给定的元件值,我们有Req=(10kΩ)/(1–k),因此极点位置现在为s=-1/(ReqC)=-(1–k)/(1ms),公式(4)变为:pdhednc

DI3-E7-201812.pngpdhednc

我们讨论一下电路作为游标设置函数的工作原理,使用图6中的PSpice电路来显示随后的自然响应类型。pdhednc

● 当游标一直向左(k=0)时,R3上的电压降为零,因此R3带有零电流,C通过R放电,时间常数为1ms,如公式(4)所示;pdhednc
● 将游标向右移动时,R3将电流提供给C,只要该电流小于R汲取的电流,C仍然会呈指数放电,但速度比k=0时要慢;pdhednc
● 当游标处于中间(k=1)时,R3输出的电流等于R汲取的电流,电容的净电流为零,因此电容电压保持恒定;pdhednc
● 将游标进一步向右移动(k>1),使得源电流大于汲取电流,因此C呈指数充电,从而产生不同的响应,直到运放饱和。pdhednc

DI3-F6-201812.pngpdhednc
图6:PSpice电路显示不同k值的自然响应,假设电容最初充电电压为1V。pdhednc

pdhednc
图7描绘了随k变化的极点位置。pdhednc

DI3-F7-201812.pngpdhednc
图7:极点轨迹是k的函数。pdhednc

极点对控制

在图8a的电路中,干扰产生自然响应vn(t)的阻抗是:pdhednc

DI3-E8-201812.pngpdhednc

D(s)的阶数表明我们现在有一个二阶系统。对于这样的系统,D(s)通常以更方便的形式表达:pdhednc

DI3-E9-201812.pngpdhednc

其中ζ称为阻尼比,ω0称为无阻尼固有频率。设D(s)=0,可以得到极点对:pdhednc

DI3-E10-201812.pngpdhednc

比较公式(8)和(9),我们发现图8a的电路具有:ζ=1.5和ω0=1/(RC)=1/(1ms)。代入公式(10)得到极点对p1=-1/(0.3818ms),p2=-1/(2.618ms),表示vn(t)由一对指数衰减组成,因为电阻消耗了存储在电容中的电能。pdhednc

为简单起见,假设图8a的RC对完全相同。可以看出,无论我们怎样选择元件值,该电路的极点将始终为负实数。pdhednc

DI3-F8-201812.pngpdhednc
图8:(a)基本电路(b)相同的电路,但可以控制极点。pdhednc

我们希望可以找到方法来控制它们在复平面上的位置,以便将它们放置在虚轴上,甚至使它们溢出到复平面的右半部分。图8b示出了可完成这项工作的电路。其中最左边的电容被提升离地,由一个非反相放大器驱动,该放大器检测到vn并输出电压(1+R2/R1)vn=(1+k)vn,k如公式(5)所示。对于给定的元件值,从左端到右端改变游标将使k在0<k<3的范围内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k值,使运算放大器通过最左边电容注入的能量改变甚至超过电阻消耗的电能。pdhednc

使用熟悉的电路分析技巧,我们发现干扰产生自然响应vn(t)的阻抗为:pdhednc

DI3-E11-201812.pngpdhednc

表明2-k=2ζ,或:pdhednc

DI3-E12-201812.pngpdhednc

ω0=1/(RC)=1/(1ms)。我们来讨论电路随游标设置变化的工作原理,同样,使用图9a的PSpice电路来显示随后的自然响应类型,如图9b所示。pdhednc

● 随着游标一直向左滑动(k=0),可以得到ζ=1。公式(10)得到重合的极点对p1=p2=-1/(1ms)。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理论预测该类型的自然响应为:pdhednc

DI3-E13-201812.pngpdhednc

其中a和b是适合的系数,取决于t=0时存储在电容中的能量。如图9b所示,在初始浪涌之后,自然响应呈指数衰减至趋于零。pdhednc

● 设k=2,得到ζ=0,所以公式(10)预测纯虚极点对p1,2=±j103,其中j是虚数单位(j2=-1)。使用欧拉公式exp(jα)+exp(–jα)=2cosα,可以看出自然响应现在采用这种形式:pdhednc

DI3-E14-201812.pngpdhednc

DI3-F9-201812.pngpdhednc
图9:PSpice电路显示对应于不同k值的自然响应,假设在t=0时,Ca充电到1V,Cb放电。pdhednc

其中a和φ是适合的系数,取决于t=0时存储在电容中的能量。其结果是持续振荡,也称为无阻尼振荡(因此称为ω0)。物理上,运算放大器注入单端口电路的能量等于端口电阻消耗的能量,这让电容以某种乒乓方式交换能量。pdhednc

● 对于0<k<2,有1>ζ>0,所以现在公式(10)可以预测一对复共轭极点。例如,当k=1.5时,由公式(12)得到ζ=0.25,因此由公式(10)得到:pdhednc

DI3-E14-1-201812.pngpdhednc

代入公式(2),合并,并再次使用欧拉公式,将得到自然响应公式:pdhednc

DI3-E15-201812.pngpdhednc

其中a和φ是适合的系数,取决于t=0时存储在电容中的能量。pdhednc

如图9b所示,对于k=1.5,电容仍然以乒乓方式开始交换能量,但是该能量逐渐被电阻消耗,从而产生阻尼振荡。pdhednc

● 将k提高到2以上,使运算放大器注入的能量超过端口电阻可以消耗的能量,引起发散振荡,如图9b中k=2.1所示。振荡将持续增长到运算放大器饱和为止。pdhednc

图10示出了随k变化的根轨迹。总而言之,无源电路的极点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为了使它们溢出到右半平面,我们需要一个有源元件,例如示例中的运算放大器,从自己的电源端获取能量并将其注入单端口电路。右半平面的极点导致发散的响应,最终使放大器饱和。pdhednc

DI3-F10-201812.pngpdhednc
图10:(a)作为k的函数的根轨迹(b)在阻尼响应状态下的极点对。pdhednc

一个流行应用

我们的电路控制极点对位置的能力可用于产生持续的正弦波。为此,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pdhednc

● 为了可以自己启动,电路的初始配置必须使其极点对位于复平面的右半部分(k>2.0)。pdhednc

DI3-F11-201812.pngpdhednc
图11:在虚轴上放置并保持一对极点,以产生正弦波。pdhednc

即使两个电容最初都放电,运算放大器的一点噪声输入就足以触发不断增长的振荡。pdhednc

● 一旦振荡达到所需幅度,就必须采取一些机制进行干预,以防止其进一步增长,并将其保持在该幅度。这需要将极点对放置在虚轴(k=2.0)上,并自动保持极点在其上,不管元件老化和漂移,或者任何其它干扰。pdhednc

在图11a中,电源接通时,两个二极管仍然关闭,因此k=R2/R1=22/10=2.2,表明振荡增加。随着振荡的增加,二极管在交替的半周期内逐渐导通,所以k=[R2||(R3+rd)]/R1,其中rd是动态二极管电阻(rd随二极管电流而减小)。在rd<<R3的极限情况下,我们将得到k=(22||100)/10=1.8,表示电路可在1.8<k<2.2的范围内调整k的值,这包括k=2.0时持续振荡达到所需幅度的情况。pdhednc

假如由于某种原因实际幅度超过期望值,rd将减小并导致k降至2.0以下,从而抵消幅度上升。相反,如果幅度降至所需值以下,rd将增加并使k上升到2.0以上,从而抵消幅度下降。总之,只有k=2.0时电路才能找到它的“和平”状态。“啊,这就是负反馈的魔力!”我的一名学生这样感慨,他毕业后去了卢卡斯电影公司工作。pdhednc

(原文刊登于ASPENCORE旗下EDN英文网站,参考链接:Playing with poles and zeros。)pdhednc

 pdhednc

 pdhednc

 pdhednc

《电子技术设计》2018年12月刊版权所有,禁止转载。pdhednc

本文为电子技术设计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Sergio Franco
Sergio Franco是多本书的作者,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不得已而进入模拟电子行业。Sergio Franco在意大利学习物理专业,毕业后获得了富布赖特奖学金,并作为研究生进入声名卓著的伊利诺伊大学ILLIAC III计算机项目小组工作...后来却发现数字方向的研究职位已经没有了,只剩一个没人感兴趣的模拟方向的职位。因此,Sergio Franco不得不坐在实验室里开始自学模拟知识(晶体管、运算放大器、数据转换器、对数放大器和模拟乘法器)。Sergio Franco的物理背景使他能够用物理视角看待电路,而必要时数学只是一种更严格的验证工具。他用所学的模拟专业知识来设计实时作曲的电子系统(SalMar Contruction)。获得博士学位后,Sergio Franco离开了学术界,并在1980年重回到学术界,致力于培养模拟工程师,期中数百人现在在硅谷工作。除了写书,教书也一直是Sergio Franco最喜欢的职业。欲了解更多关于Sergio Franco的信息,请访问http://online.sfsu.edu/sfranco。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面包芯语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