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付出同样的努力,学习了诸如信号处理,模数电路等复杂且折磨人的专业知识,感觉比付出同样精力的软件同学通过考试更辛苦,最后就业收入远低于同学校甚至同院系的同学?
Yeelight易来智能CEO@姜兆宁 给出了他个人的看法:
小20年前参加工作的我,也同样困惑,后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创业,到企业有了很多软硬件工程师,和优秀的软硬件高手并肩工作,我慢慢理解了这个道理。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获得超额的收入回报,基本取决于两点:
一点是企业竞争力,有没有贡献独特的社会价值,不可替代性,头部公司地位接近垄断,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很好理解,公司赚钱,才有钱分给员工,或者公司赚钱主要靠出色的员工,所以公司乐于分钱给员工,简单一句话,要赚钱首先要上对船。
举个例子,我之前所在的通信行业,外企曾经一度非常工资很高,但是慢慢竞争力被华为中兴超越,利润大打折扣,即使是做软件,也很难涨工资了,因为公司盈利停滞了,没钱发给员工了。
第二点是个人竞争力,在公司能够盈利的关键环节,个人是否难以替代或者替代成本很高,是否提供了让企业具备差异化竞争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个人回报的数额。
这个容易理解,手里有绝活,金刚钻,公司赚钱主要靠你,那必须给你高薪,不然你走了公司损失大了,所以公司必须会用高薪挽留,这个在中小公司很常见,因为这类企业找牛人的难度非常大。
我们看到的软件工程师获得高薪或者超高薪,是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往往是从事互联网服务这种,是要经过数轮大战,竞争近乎垄断地位,最终掌握定价权力的企业。对于服务型的行业来说,软件工程师对产品功能的贡献巨大,微小的算法调整,能够轻易为公司省下千万级的巨额资金;对效率要求高,早一天完成功能迭代,就是对竞争对手的沉重打击,甚至能消灭掉对手在竞争中胜出,为了获得这种优势,软件公司往往是996的工作模式,软件互联网公司愿意付出超额的人员成本,在获取竞争中取得哪怕微弱的优势;而互联网公司竞争,往往是2-3年内分胜负,这期间付出的超额人力成本,相对于最终的战果和行业产品定价权,巨额的市场价值,是完全可以承受的,简单从人效来算,总收入/人数,互联网软件公司通常高于硬件公司。
软件公司,往往从事的新兴行业,新型服务,行业的成本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还没有出现头部品牌,这时候资本迫使企业追求头部地位,会驱动企业在高速发展接段打上强心剂,发钱就是最好的助跑。
所以软件工程师,要赚钱,就要能抗能打,能够很快的学习,很快用流行的工具丰富自己的竞争力,能够进行产品框架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落地,能够为产品高速用户增长找到路径,大部分优秀软件工程师,成长曲线都很陡峭,如果在这个路径上熟悉业务,设计业务架构,加上加入的是拥有独门密钥的互联网公司,收入回报会很好;但是同样有风险,如果加入的一直不是那个最后胜出的企业,到了中年也没办法熟悉行业业务,学习能力退坡,则有风险在中年以后遇到大的收入退坡,丧失就业市场竞争力。
硬件公司,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消费电子行业的硬件工程师,从节奏上的竞争普遍远远低于软件或者互联网公司,公司的成功往往非常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线,厂房的投建,这都不光依赖于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硬件产品的分发也是非常大的难题,覆盖全国的经销服务网络可不是能够一天建成的;同样在网络的电商销售,如果产品和市面上已经具有的产品同质化,也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举个例子,现在网上最好卖的硬件产品,除非是具有很大的功能差异化,或者成本差异化,不然很难变成所谓“爆品”,而爆品要做成,硬件工程师必须在中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提出全新的成本架构思路,新的工艺制成,还要确保产品在数百万乃至千万级别销售的时候,不出质量问题。
因为硬件工程师,以汽车为例,迭代往往是7年一代车型,典型的电子消费品,是一年迭代一次,一个硬件工程师要能掌控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往往没有5年以上是做不到的,这也让硬件工程师很难在年轻时候就把握产品的核心竞争要素,类似医生一样,不到30很难获得机会做主刀大夫,所以硬件工程师的回报周期就会变得很长,但是硬件工程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通常会有很多机会深入到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至少是后台相关业务,可以深入掌控公司的核心物料成本,设计标准,供应链和产品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的产品质量,这种体验也是非常有趣的,很多的制造业和电子消费品公司,往往是硬件工程师最后成为把控公司后台全局的关键人和高管,只是这个成长曲线会比较久,以十年计,还要求候选人的高学历,熬不住的人或者学历不够可能没办法做这个岗位,硬件工程师还有一个优势,只要是中国还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基本不存在老了以后的失业问题,工程制造需要大量的经验丰富,知识背景广阔的老司机,以Yeelight的硬件工程师平均年龄,要比软件至少大10岁以上。
所以我的总结,当硬件工程师也很酷,如果想获得高额回报,建议加入软件和硬件结合比较深入,有互联网特点,同时具备潜在行业垄断机会的科技型企业,这也可以兼顾回报。
不需要太高层次的硬件设计,比如大部分小家电企业,简单的电子产品企业,单片机+简单外围设计就够了,单片机+屏幕+继电器控制+电源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板,工作2年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就能搞定,门槛不高,招人比较容易,但也充斥着大量三脚猫的开发人员,也不会要求太高的薪资。
国内的硬件工程师,普遍在高压环境下,做硬件的不可逆风险、老板的压力,试错成本太高,认为一直做硬件没有出路,转软件、转产品、转销售的比较多,因为软件10个bug也能升级解决,而硬件任何1个bug就只能召回或高成本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往往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行业对硬件设计不重视,觉得软件才是核心,硬件太容易被抄袭被模仿,软件稍微动一动就千变万化。
架构师、总工一般都是懂点硬件的软件开发出身,这也是事实。
频繁跳槽导致行业积累不深,事实上收入和你的技术经验有关,但很大的关系还在于你在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和本行业、领域的阅历。说是硬件工程师,换一个行业,方法、套路类似,但分门别类的行业经验天差地别,又要从零开始。我认识几个收入非常好的朋友,都是在本领域里做了八年以上,对行业的积累非常深厚,一些小技术玩的精通。
芯片厂家的生态、参考设计越来越成熟,应用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花心思投入完整的项目,独立完成开发、解决问题,提升是非常快的。
有时候你的硬件设计没问题,但是嵌入式或软件工程师太菜,无法定位他自己的问题,我就遇到过不少。因为一个单板能否跑气来,要软硬件配合,比如下面这个当时做的内窥镜的板子,跑不起来,最后我自己定位了问题跑起来的,所以自己最好具备一定的底层软件能力:
总的来说,还是贵在坚持,看好了一个方向就深耕这个领域,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的,而且很多硬件开发找到市场以后,也是一个创业的跳板,这就不是工资收入可以比拟的蓝海领域了。
最后,我觉得硬件工程师,能把自己的概念想法和创意,变成自己的实物样品或产品,这个带来的成就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另外,答主还送了一份他自己写的电路设计教程给大家,学好Cadence,找个15-20K的温饱工作还是不难的:60天掌握CADENCE-电路设计原创教程【硬件工程师的自我修养】
一,从业人员数量与公司需求的相对比例,也就是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二,行业特点,人均利润高低。
供需关系
从影响大小上来说,个人觉得第一点更重要一些,是决定从业人员薪资的主要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和土地、机器、原材料本质相同,是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之一。(没错,你只是个工具人。)所以,和原材料一样,劳动力价格遵循市场上的供需原则。
题主所说的职位技术门槛影响供给,而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需求。
互联网本质上是处理信息数据的行业,它的原材料是信息,产出也是信息。从二十世纪末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相关的需求一路飙升。那么此时,需求便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人才的培养供给是梯度的,需要时间。就算某些软件工程的职位门槛相对不高,也不会像简单劳动一样,有手就能干,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实际限制了供给的数量和速度。阶梯式线性增长的供给难以赶上呈指数爆炸式增长的需求,进而在较长时间内造成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这种状况便直接反映在了软件工程的整体薪资上。
接下来说说硬件行业。硬件是软件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负责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相当于是信息行业的基础设施。
一台手机上跑的应用成千上万,你每天使用它浏览的信息,使用的应用,获取的服务,有可能就已经产生了几百块的价值,但这台几千块钱的手机却可以用上几年。
硬件不会直接面向互联网业务与数据应用,不会与数据本身的价值产生直接关联。应用的更新速度可以飞快,但只要硬件能够满足其数据处理的基本需求,那么作为工具来说,就是合格的。这就是基础设施与应用之间的差别。
作为基础设施的硬件行业,其本身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与业务关联性没有很强,所以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也就限制了从业人员需求的增长。所以,即使某些硬件工程的门槛高,也架不住需要的人少呀。
行业特点
下面说说软件与硬件,或者说互联网与实体制造业各自的行业特点。
之前我们说过,互联网本质上是处理信息的行业,而信息这个东西是没有物理实体的。实体的物理物品,生产需要工厂,运输需要飞机铁路。但是信息的获取,生产,运输的物理成本极低,只需要有限的服务器、基站、终端,便可支撑大量的数据服务。
这就造成了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扩张的边际成本极低。
对于实体制造业,每扩张一倍,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其他各项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机器成本,土地成本等等)至少也要扩张一倍,考虑到效率的因素,扩张的边际成本甚至是在增加的。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
但对于互联网而言,相同的信息与服务,提供给一个人与提供给一万个人,物理上可能仅仅只需要增设几台服务器,而且过程可以十分迅速,但此时其业务规模就已经扩张了一万倍。可能几十个人的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在全球提供千百亿的服务价值,同样互联网公司营业额可以在几个月时间增长上百倍。而实体制造企业却鲜有类似的消息。
边际成本低,较少的从业人员可以创造出很高的利润,互联网公司在人力这一方面便可以更加不吝惜投入。
而且,互联网行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垄断。市场上耳熟能详的那些垄断企业利润更高,也助推了这几家公司人员的薪资。
综合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整体上软件薪资高于硬件的现象。
当你选定了行业,基本就选定了薪资水平的大致提升速率,我觉得大家要对这件事有个预期。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向我询问项目报价,我对此的统一回答是,报价多少和项目本身的难度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甲方对这个项目的需求到底处在什么程度,工作也一样。一份工作,它的薪资待遇也跟职位本身的难度有一定关系(和同行业的人对比),但如何和外行业对比薪资,那决定因素其实是供求关系。
在前几年,芯片供应依然很充分的时候,国内芯片企业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相应的,硬件工程师(当然它不仅仅包含芯片行业)整体职位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硬件行业试错成本高,非常依赖经验,但老人退休自然会有人新人补上,整体行业薪酬依然会比较稳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并不太高,自然不会因为争抢产生人才溢价。这种状态和航天这些大型国企是一样的。
而软件行业更容易进入,相比硬件,它也更容易「定制化」,从而让用户感觉到差异,所以各个行业都对软件人才有一定需求,需要更多人来参与编程。参加的人多了,自然需要高水平人才,同时各种创业公司也更容易找到投资,这时候高级职位本身会产生溢价。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互联网公司工资高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点,我并不觉得经验丰富以后,各行各业会出现谁比谁更难的情况,这并不是收入不平衡的根本问题。
本问题中提到的「硬件比软件更难」可能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仅此而已。
本文已获得四位答主授权,可点击各位答主名称与其进行进一步交流,对该主题有兴趣的读者可点击“为什么硬件工程师待遇还不如软件?”前往查看。
在11月10-11日由Aspencore主办的2022 IIC ShenZhen将在深圳大中华交易广场举办,届时将有“全球CEO 峰会”“、”全球分销与供应链领袖峰会”、“第24 届高效电源管理及功率器件论坛”、“国际工业4.0 技术与应用论坛”,共同探讨电子产业动向及技术趋势等,硬件工程师交流的好机会,尽在IIC展会!点击 这里 即可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