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消息称,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Xiaomi HyperOS)正式版已完成封包,此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全网热议。
根据介绍,小米澎湃OS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彻底重写底层架构,将逐步接替已经使用了十三年之久的MIUI。雷军强调“该系统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这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工程体系”。
要知道此前手机厂商都是基于安卓开发系统的,生态成熟,市场庞大,能与苹果的iOS分庭抗礼,为什么用的好好的,却纷纷开始搞自研了呢?
仔细看看雷军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个小米澎湃OS似乎和华为的鸿蒙非常相似,因为华为鸿蒙HarmonyOS系统也是一款面向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万物互联,也就是物联网(IoT),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好多年了,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慢慢已经从概念走向了现实。小米、华为这样的终端厂商很早就开始布局IoT生态了,像是小的如手机手表音箱,大的如空调洗衣机冰箱,已经构成了相当完善的内部生态,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互联交流。
但这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因为他们并不基于一样的底层系统,从本质上他们还是孤立的设备,信息的交流传输都需要专门的转换和适配,建立这种跨系统的交流,想要做好适配是十分消耗资源的。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部相机拍摄的视频是AVI格式的,但你的电脑只能播放MP4格式的视频,那每次拍完的视频都需要AVI转换MP4格式才能在电脑上播放,而另一部相机又只能拍摄WMV格式的视频,又要专门的WMV转换,假如一千种手机有一千种视频格式,这种转换就要进行一千次。
而如果到未来面对数以亿计的物联网设备难道还要去进行一一适配吗?正如雷军所说“在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造成的生态连接隔阂,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对每一种设备都进行单独的适配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正是打造一个公有底座的意义,即使在上层应用层上各有不同,但相同的底层就无需额外的适配,这是达成万物互联的基础条件之一。
安卓系统虽然已经很完善了,但其弊端也开始显现,例如卡顿、碎片化、安全漏洞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随着安卓系统的不断发展,其代码数量已经变得极为庞大,手机厂商们想要加入一些创新功能时,需要一点一点去整理和修改,工作量更大,效率更低。
而且,安卓实际在创新上已经开始落后于国内手机厂商了,很多手机系统上早就用上的功能,像是应用双开、多用户模式、高度自定义的锁屏,最新的安卓14竟然才用上。
安卓功能上落后,代码数量又臃肿,但是每次更新之后厂商还不得不去适配,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现bug。而如果使用自研架构的系统,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无论是版本迭代,还是功能添加,都由厂商自己决定,可以极大的提升开发效率。
手机系统存在漏洞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是基于安卓来开发自己的系统,即使厂商第一时间发现了安全漏洞,修复不修复,什么时候修复,那都需要看安卓的心情。像是此前EDN电子技术设计报道的Android 14存储计算逻辑的问题,虽然对安全性影响并不大,但是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到安卓14都还没有修复。如果手机厂商采用自己的底层系统,那这种主动权就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了,虽然好处很多,但自研操作系统绝非易事,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兼容性、稳定性、用户习惯等问题,想要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自研系统对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资金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目前已经有了鸿蒙OS和小米澎湃OS,预计将来其他手机厂商也会陆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