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货车司机金德强因北斗定位掉线,被系统判定行车疲劳驾驶被罚2000元后服农药自杀一事,引发了争议。
那么,这个导致金某被罚款的“北斗定位”是什么? 所谓的“北斗掉线”是否和北斗导航卫星有关?掉线原因有哪些?是否和设备本身故障相关?
网上随手搜了一下北斗定位掉线的问题,发现有不少人都遇到过“北斗有信号却不能定位”,或是“北斗经常自动掉线”的情况。
至少可以说明,“北斗自动掉线”并不是个案。
与我们常识中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同,货车的“北斗定位”指的是交给承包商开发的软件北斗卫星定位记录仪,是一种定位软件,或称为“黑匣子”。它内含SIM卡,实时记录车辆的各种行驶信息并向控制中心上报,是作为交通事故判定和维护司机合法正当权利的法定依据。
按照生产标准,车载终端设备是支持GPS/北斗导航双模的,也就是同时支持北斗和GPS导航。近年来随着北斗商用加速,越来越多的车载终端设备,开始使用国产的北斗作为导航系统,司机们也就顺理成章的,把这套设备称之为“北斗定位记录系统”。
安装在货车上的北斗,就是一个这样的小方盒子,可以监测货车的行驶速度、位置等信息。
某科技博主曾拆解北斗行车定位仪
据了解,为了保障大货车司机的出行安全,交通部门会强制大货车安装北斗定位系统,包括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并利用该系统来实时跟踪司机的行为,目的是查处超速和疲劳驾驶。
根据相关规定,驾驶汽车在不停车或停车少于20分钟的情况下,不得驾驶汽车超过4个小时,否则将被判定为疲劳驾驶,将在驾驶执照上记6分,并处200元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检测到疲劳驾驶,会进行提醒。没有的话,就不会有任何提示,司机很难发现它掉线了。
某位北斗系统科研工作者表示,北斗系统不等于“北斗定位”,“北斗定位”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二次开发的软件,北斗实际上只是个工具,也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包括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科学研究在内,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
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厂商,原则上都可以生产一个北斗接收机,但接收机好用与否,并非系统构建者能够决定。
据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62家货车车载终端生产厂商,运营服务商则有上千家,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某北斗车载终端企业管理层也表示,“北斗掉线”和北斗导航卫星并无关系,而是指北斗车载终端的通讯连接中断,即北斗车载终端和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之间的通讯断开了。
北斗车载终端掉线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某北斗车载终端企业管理层解释:
一是设备到了通讯信号弱的地方,数据无法上传,这种掉线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这种掉线的时间并不长。
二是设备本身故障,比如设备接收天线有问题,甚至是设备没电。
三是人为因素,比如切断电源、将天线遮蔽、欠费,导致设备不上线。
按照该业内人士的说法,北斗车载终端通讯连接中断,也有设备自身的原因。
某位北斗系统科研工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要看掉线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卫星是不会掉线的。”也就是说,因为北斗卫星信号传输出现了中断,导致导航定位服务被终止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即便卫星信号传输真的出现了中断,其引发的将是大规模的设备失灵,绝不可能是一两台设备故障。
第二种可能就是,问题出在信号接收器的设备终端上。比如说车辆行驶在山区当中信号不好,就会出现掉线,但过一段时间没有遮挡以后,信号就会恢复。所以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定位信息的话,这个事情大概率和北斗系统没什么关系,还是设备本身出了问题。
货车定位记录仪并非什么黑科技,其实是一种已经普及的车载应用产品。随着北斗基础产品的自主化、可控化以及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目前市场上支持北斗系统的定位仪,已经有上百种之多。
市场上北斗定位仪有上百种
生产这种定位仪,只需要在产品当中加入适配的芯片,就可以识别北斗信号了。据了解,导航芯片由RF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和微处理器组成。不同芯片的性能、功耗和价格不同,决定着北斗定位仪的功能差异和终端使用感受。
不同公司生产的北斗车载定位记录仪
这也是为何不同品牌的定位记录仪,价格有所差别的原因。不仅大厂商有这样的产品,一些中小厂商,也很热衷生产,他们往往会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芯片产品,虽然控制了成本,但也造成质量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掉线等故障现象。
另一方面,如今定位记录仪已经属于预装产品,山东菏泽的刘师傅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实际上是与卡车品牌合作的,卡车司机在购车前,产品就已经被安装在车内,作为司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也为后期出现掉线等现象,带来了不确定的隐患。
通信专业教师、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张弛)则认为,事件不排除人为原因:“市场上有改装北斗行车记录仪的黑产业链,加一根跳线,绕过司机身份验证,就能脱离监管启动车辆;有些人为了规避监管故意拔线又谎称掉线。”
据了解,“北斗定位”是北斗+GPS双模的,北斗系统有53颗卫星,GPS系统有30颗卫星,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同时失效掉线的可能性是0。
中国有700多万个基站,数量占据了全世界的70%,特别是在公路和铁路沿线都有信号加强,很难找到长时间行驶没有信号的地方。
过隧道等特殊场合的确信号传不出去,系统对此早有预案,连续多少分钟没有信号上报,才会判定为掉线。而一旦判定掉线,系统会自动给开车司机打电话要求核实情况,北斗行车记录仪还是比较安全可靠的。
但是,卡车司机却很讨厌它,因为超速、违停、限禁行、疲劳驾驶…都会被一一记录在案,并提醒和上报,罚200扣6分,电子证据确凿。
道路交通安全因此大大提升,但司机的自由度却大大降低,等于有个交警在跟车。
连续开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的规定,令一些长途司机很不适应,他们会拿上在家休息的其他司机的IC卡,开满4个小时后换卡继续开,给系统造成已换司机的假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北斗行车记录仪增加司机指纹验证,除了刷司机IC卡外,还必须得刷指纹。
于是,又出现了改装北斗行车记录仪的黑产,加一根跳线,绕过司机身份验证,脱离监管启动车辆,改装的市场行情是600元。
而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3个半小时拔线……
奥卡姆剃刀(张弛)表示他曾和一些大卡车司机有过交谈,不排除有些人为了规避监管故意拔线又谎称掉线的情况。
所以,个别案例不好说,但普遍性的“北斗掉线”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隐情。
金德强的北斗行车记录仪到底是咋回事?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调查组会拿出令人信服的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这次“北斗掉线”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大部分网友都认为“莫往北斗身上甩锅”。
知乎网友马超认为:北斗接收机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接受卫星信号接收器,二是精确授时及位置计算系统。由于北斗接收机使用的无线电信号作频点1561MHz,带宽2.046MHz,这个频段的信号遇到建筑物等阻碍往往衰减很快,在民用场景下很有可能会遇到丢失信号的情况,而且北斗接收器也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完全排坑的领域,我们看到像GPS芯片到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才算基本稳定下来,而北斗的接收器芯片现在刚刚是初代产品,这就急着要以北斗数据为准,这明显不符合高可用设计原则。在民用场景下,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手机基站定位的数据其实也不能造假,虽然精度有限,但完全可以用来定性分析,而再辅助以GPS数据相互印证,最后在北斗也在线的情况下以北斗为准,通过将可用性依赖分散到不同系统上以提升客户端的可靠程度。另外在我们银行使用的场景下,对于可用性有要求的系统往往都会配备一主一备两个节点进行冗余备份,那么北斗接收器是否也应该考虑在产品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安装两个接收器相互印证,以提高接收系统的可用性。
新华社也发表评论称:这个锅北斗不该背。
责编:D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