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手机内存标称容量和实际容量不一致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起因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岳云鹏在微博提出了质疑。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手机产品中,但凡是用到存储芯片的产品都会有这种现象,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甚至就连PS4等游戏主机都有这类现象。
那么这些数码产品的标称存储容量和实际存储容量为何会有差别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存储芯片的种类五花八门,存储芯片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RAM)和非易失性存储芯片(NVM)。
其中,易失性存储芯片又称随机存取记忆体,即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写。不过,当电源关闭后,易失性存储芯片不能保留数据,如果需要保存数据,就必须把它们写入到一个长期的存储器中,如硬盘。
目前,易失性存储芯片分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同。SRAM保存数据是靠晶体管锁存的,而DRAM保存数据靠电容充电来维持。SRAM读写速度快,生产成本高,多用于容量较小的高速缓冲存储器,而DRAM读写速度较慢,集成度高,生产成本低,多用于容量较大的主存储器。
与易失性存储芯片相对应的是非易失性存储芯片。这类储存芯片当电流关掉后,所存储的数据不会消失的存储器,我们口中常称的内存就是这类芯片。
Nor Flash和Nand Flash是现在市场上两种主要的非易失闪存芯片,Nand flash的单元尺寸几乎是NOR器件的一半,由于生产过程更为简单,Nand结构可以在给定的模具尺寸内提供更高的容量,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价格。同时由于Nand Flash 擦除速度远高于Nor Flash,因此Nand Flash在大容量存储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比如U盘、SSD固态硬盘和eMMC存储器里面的主要存储单元等都是应用的Nand Flash。
由于生产工艺及结构的原因,NAND Flash不能保证每个存储单元是好的,无法避免的会产生坏块,这些无效块无法确定编程时的状态,就是大家常说的“坏块”。
之前某些厂家也有做过消除坏块的努力,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坏块是随机产生的,因此厂家并不能完全控制可用存储块的容量。
“坏块”会占据一部分NAND Flash的存储空间,这样就会出现128GB的标称存储容量,实际可使用的空间就只有112G的容量可以做文件存储使用。
在消费者的认知里,1GB=1024MB=1024KB=1024Byte,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其实系统厂商和硬盘厂商的计算标准不一样。
系统厂商计算标准以1GB=1024MB,硬盘厂商计算标准则以1GB=1000MB,这种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最终硬盘在系统下存储容量的差异,而且硬盘容量越大,这种实际容量和标称容量的差异就越大。
这样,我们购买的8G芯片,即使在没有坏块的情况下,也只有约为8×1000^3÷1024^3≈7.45G的容量,这个容量是不是很熟悉。
1999年国际电工协会(IEC)制定了“KiB、MiB、GiB”二进制单位,其实这些单位才是按照1024进行换算的。
目前主流操作系统所采用的存储单位如下:微软、安卓都是采用的是GiB这个单位,而苹果以及U盘、硬盘厂商很多都是采用的GB这个单位。
所以如果你把硬盘这样的存储设备放到Mac设备上,就会看到与标称容量相符,而放到Windows设备上时,往往会低于标称容量。
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数码设备而言,系统和预装软件占据了不小的磁盘空间,这也使得最终呈献给用户的存储容量,和手机宣传时标称的实际容量有明显差别。
例如下图,最新的ios 14.4.2 需要使用3.46GB的内存容量。
岳云鹏也对系统占用内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像小岳岳说的那样,能否按照实际容量算钱,而把系统和软件占用容量的钱由厂商买单呢?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点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可能会实现。因此被占用的容量只是被占用了,不是真正的缺失,128GB的总容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系统和软件占用了十几个GB的容量,想让厂商为此买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毕竟厂商并未虚标容量。
如果厂商提供的设备的实际存储容量只有112GB,而在宣传时宣称128GB容量,那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就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用户也可以尝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岳云鹏的这则微博已被删除。
责编:D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