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spenCore举办的“2022国际AIoT生态发展大会”上,“智慧两轮车分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邀请到全志科技、威灵电机、发掘科技、台铃科技和灵动微电子五家两轮车市场的芯片商、方案商、系统商和整车厂,围绕“智慧两轮车市场如何弯道超车?”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圆桌主持人:
圆桌嘉宾:
威灵刘海量:从专业的驱动系统层面来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两轮车的技术趋势都在向汽车看齐。这中间可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比如对于硬件,以电机本体为例,现在的汽车趋势是扁线、油冷和高压,但两轮车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它存在特有的工况,所以需要结合汽车当前车规级的要求,另外也要结合两轮车的使用环境。扁线是非常有前景的,但会跟汽车做一些区分。
再比如传统市场,高精度的加工成本要求较高,一套齿轮的精度提升一两个等级,整个加工费用就可能翻倍不止。在这个层面就要更多考虑简单实用,但是又能够契合当前使用环境要求的架构。所以要做多档、变速或其他功能。这个思路没有问题,关键是做甄选,要在效率、成本之间实现平衡。
第三,控制跟智慧这两个词天生比较搭配。这里还是要区分清楚产品的边界。因为两轮车是一个很好的终端,受众很大,潜在的影响度非常大,大家都想做一些附加值出来,但是哪些是市场真正会买单的,最后市场会选择哪种模式,这就比较关键。而且还需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包括文化的差异。我们可能做技术层面问题不大,但是会面临数据的收集,比如客户的隐私问题。欧美市场To C端对个人数据隐私非常在乎,这中间的风险规避也需要考虑。
台铃朱文清:你刚才说的一万多起事故跟技术有关系,十年我们搞过云系统,用很好的平台做服务,但是要5000万。现在门槛这么低,但没有一家愿意付这个钱。目前基于成熟的技术,我们配合打造独有的两轮车系统,肯定跟四轮车有差距,但也可以做到更好,安全性就可以保障。现在我们也在做试验,无论这个车骑在全国各地哪个角落,都一定能知道。这个车如果有安全隐患,马上后台系统就会报警,这就能使事故杜绝。
发掘屈博:我认为不是一个关键技术能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一个商业的生态。当一系列技术和一系列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种突破的时候,就会迎来爆发。无论产品多大多小,它都蕴含在生态上,都是跟万物互联的;从上游的供应链到下游的客户到最后的运营,都是成体系的。我们目前对两轮车市场的看法,就是虽然它没有汽车那么大,但它自己的生态也是很丰富的。需要芯片厂和整车厂等各个能力方共同来促成产品设计。
虽然现在大趋势是电动化和智能化,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进步,电池、电控和第三代半导体都要做得好,低碳性和智能化才能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多方的努力,形成一个好的生态,这才是两轮车产品能够突破的最重要的方向。
以前我们讲技术先有,再工程化,最后再产业化。汽车可能已经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实现跨越了。两轮车稍慢一些,铅酸电池偏多,电机相对偏低端一些,智能化也是一些轻智能。更多好用的功能性产品可能还处在从技术诞生向工程化验证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形成突破。
灵动胡力兴:灵动微是做芯片的,而且是专门针对电机控制芯片。电机控制芯片有一个很大的趋势是更高的集成度、更好的鲁棒性,然后需要更高的算力,这样才把电机控制做得更好。
同时,我也想请教一下海量和朱总,电动摩托车或电动两轮车最核心的还是电机,那你们需要什么样的芯片配合你们?因为算力都是有价格的。那你们是怎么看未来的电控需求,也就是对芯片的需求?
朱文清:去年我们是缺芯的,去年四五月份是最紧张的。我知道有个供应商,当芯片从2块钱被炒到50块钱的时候,他就不做保护板了。他囤了100万的芯片,直接卖掉了。虽然大部分电动车行业的芯片很低端,但国外的高端电摩,可以做到几千美金一台。所以我们在和很多开发商合作的时候也碰到很多难题,既要考虑到成本,又要考虑到智能化,效率还要很高。它上面用到2000W、3000W的电机,这种产品就不是目前国内电动车芯片能配合的。
胡力兴:既要成本优势,又要质量很好。这就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把台铃对芯片的需求提出来。针对需求去专门做芯片,这样才能又便宜又好,否则一些通用芯片就没办法面面俱到。
刘海量:芯片供应链比较紧张,而且两轮车对芯片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同时这个行业也存在标准车型的专用芯片。所以,对于缺芯的关键解决方案是从商业角度入手。美的做家电量也比较大,威灵一般都是定制芯片的,所以我们确实要做专用芯片。同时要有专业上的合作关系,这样在供应链的安全保障上会更加充分一些,这也是我们潜在的优势。
再说技术层面,对于芯片有怎样的需求?两轮车是对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场,但是终端差异比较大,高速电摩和高端e-Bike对价格并不敏感,它主要强调的是能不能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满足,让客户有眼前一亮的体验。国内市场以及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主要需求还是性价比,所以技术的需求实际上也是要靠技术来解决。
要符合这个市场特征,首先要定义清楚需求,这需要从整车厂到系统集成供方再到零部件的供方,整个产业链打通。然后,比如三电的耦合设计,因为两轮车在性价比方向上已经是经过千锤百炼了,在这个成本敏感的市场要进一步挖掘空间,其实还是要跳出这个子系统去寻找对外的空间。比如电池管理和预控制器的概念,虽然两轮车没那么复杂,但是控制系统,包括算力,如果能做到三电的耦合设计,中间一定能找到空间。然后,商业合作上也需要紧密的战略合作,这样才能打造出来一个更有空间更有想象力的产品。
然后,如果不走性价比,走性能或者其他方向的话,最关键的还是对终端市场需求的把握。现在芯片的需求也罢,各个功能的需求也罢,凡是两轮车上能实现的,其他智能终端多多少少都有,而且有成熟解决方案。其实还是度的把握,有一些东西要结合两轮车本身的情况。比如e-Bike这样的终端,售价在2000欧甚至更高,但是它的特点是车速低,同时有法律限制。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些应用或者技术未必真的适合。我们也看到一些商业教训,所以我觉得技术的问题要靠技术发展解决,同时也要上游到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
主持人(全志赵兴华):我也稍微说两句,免得大家觉得我不是专业主持人。我做半导体快20年了,是实打实的半导体行业出身的,以前来自仙童。刚才谈到两轮车可以仿造四轮车走,很多技术和应用场景可以在乘用车上实现。理想刚发布的L9上有很多变化,比如它的仪表没了,变成了一个LUD+方向盘上的HMI交互屏。我们全志做的和灵动微不太一样,是系统级芯片(SoC),跑的是安卓系统,可以和灵动微配合起来为应用端实现功能。全志和主流的高通、NXP、TI的产品就很像,跑的是大系统,这个方向芯片的趋势就是高算力、多接口,需要NPU算力。未来的产品,除了CPU、GPU,我们还会把NPU包进去,从而去做冗余,去做自动驾驶。我们的场景更多是用在智能驾舱。另外,传统的物理后视镜可能会取消,替代它的将是摄像头。两轮车上也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其实我们在两轮车高端应用上已经有一些案例了。另外,后装HUD在摩托车的头盔上也有案例。市场的动态变的实际是技术的落地,商务上谈的就是性价比,太贵的话就很难被接受,尤其是在两轮车上,它更贴近于民生。
朱文清:作为整车厂,我们的作用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整合所有供应链。这是18年的发展,慢慢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本身是做组装的,技术需要配套链。比如,我在十年前找错了一家供应商,当时报价太高。要找对供应商有点难度,甚至涉及跨行。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跟格力董事长聊过天,格力可以提供给我们电机,但十年前我们不认识。作为整车厂就是如何挖掘资源,整合自己想要的东西。
胡力兴:我感觉两轮车同质化很严重,好像都没什么亮点。买台铃的和买雅迪的差别在什么地方?未来我们是否能实现差异化的东西?
朱文清:既然你提出来了,我也宣传一下我们台铃。目前这个行业三大品牌各有各的特色,节能省电是台铃最大的特点。我们的电控系统第一个合作商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旗下的公司——安乃达驱动技术。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节能省电,这就是台铃电动车跟另外两家的区别。
刘海量:我本人是做研发的,美的威灵进入这个行业不到一年,但是我们可能会集中有产品发布。我们的困难就是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产业链上下游。
我们知道而且调研过两轮车当前以及历史的情况,确实同质化非常严重,而且突破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还是坚定地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做了比较大的规划,那是因为我们有自身的优势,相信能够做出差异化。刚才朱总所说的电机效率和续航,这也是我们产品最大的特点。我们有信心高于现有竞品全功率范围内三个百分点以上,最近一段时期将会有产品集中发布。
屈博:我们公司最早是做四轮车的智能设备,我们的研发团队是按照四轮车的配比配的。刚开始我们做两轮车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在四轮车上面有一个五百块的硬件,放在两轮车上就不合适了,成本非常高,因此无法匹配到两轮车上。这个问题背后对人才的要求非常复杂,我们没法高薪聘请更好的人才,这就是我们自己感觉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现在我们很想做高端的两轮车,这样人才也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如果两轮车的高端车型数量有限,那么如何让整个产业的生态伙伴愿意投资去分享很薄的利润蛋糕,这是比较难的问题。
刘海量:纯技术的角度来讲,去掉磁是不利于效率提升的,一定会导致效率下降。即使在四轮车上也可以看到,感应电机的效率与永磁同步比是一个劣势。但是在两轮车上未必没有机会。主要是两轮车对成本要求比较高,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稀土材料的价格波动比较大,纯市场化的程度不太够,受政策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现在供货的集中度,包括上游的变动比较大,去稀土一定是个趋势。但是我们从基础角度讲,两轮车电机一直使用稀土材料。虽然20年没有变化过,但是因为它最开始就是用的稀土材料,所以它的效率平台本身就已经比较高了。要进一步提效,需要一些特殊的设计跟手段。我们只能讲稀土材料的用量会越来越少,但是高端车型上要考虑差异化选择,所以这跟设计方案还是强耦合的。
朱文清:我们跟广东很多院校都有交流,应届毕业生的专业人才,我们从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对接上了,针对某个项目的开发,从院校里面开始。市场上招聘的也有,都是挖人和跳槽,我们的跳槽频率还是挺高的,所以近两年我们走的方向是院校,尤其是从专业院校招,提前培养,做这个行业其实很累。
刘海量:从项目运行的角度和以前的认知,美的的人才构成还是依托于集团大的平台,所以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我们是配额制的,资源池还是蛮大的。针对两轮车的人才需求,也是由于地域的关系,广佛、整个珠三角电子产业人才主要聚集在东莞和深圳,整个珠江西岸包括广州电子行业,电控人才是比较缺的。目前我们主要是特殊的技术应用和比较特别专业的技术应用依托美的中央研究院做技术支持。通用化的应用层面则是依托正常的招聘体系。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非常欢迎更多的院士、工程师参加到我们团队,我们觉得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屈博:我们主业是物联网,因为物联网是比较宽泛的概念,从硬件到软件到平台到运营都包含在里面。我们公司本身的业务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复合的。赶上这两三年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期,东边不亮西边亮,哪怕疫情期间,我们公司对市场的感知也没受到多少影响。唯一受到影响是供应链影响,这个问题在市场上一直都存在。从研发端讲,我们公司从招人到嵌入式到硬件集成设计,到后面做智慧城市的方案,各种需求都存在。明确的说,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其实就四个字,多多益善。我们公司属于快速扩张期,广纳人才,希望大家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做大产业。
胡力兴:我这边是灵动电机的。本身电机人才非常稀缺,正好又是芯片,大家都知道,芯片行业非常热火朝天。目前灵动主要是以老带新。我们招应届生慢慢培养,希望他们尽快承担那一片天。
主持人(赵兴华):因为咱们属于芯片,我也和胡总一起分享一下,我想说的是芯片行业的人才实在太难找了、太稀缺了。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谈到第三代半导体,讲到碳化硅,你想在国内找一个能够去把产线调通的人,我基本上可以讲,两只手加起来都没有,可能一只手都没有。本身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机制是要不断优化、不断思考的。
另外,社会上的人才是很敏感的,需要企业自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不断地擦出火花,这是最重要的。
作为全志来讲,我们90%以上都是研发,目前人员有800人。我们是国内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对芯片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多益善,对于技术性软件和架构的人才也是多多益善。所以我们也呼吁,如果有特别合适的人才,也欢迎加入到我们的企业,一起为整个生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