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于11月28日~29日举办“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钠离子电池相关产业链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此次大会旨在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企业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钠离子电池行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个了解钠离子电池产业最新资讯的窗口。使参会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交流,促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期间,18位行业大咖与大家共同探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唐亮先生在本次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发表《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演讲。
唐亮先生此次演讲内容分为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联盟钠离子电池相关工作和联盟简洁三部分。
在2020年,中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2030年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迎来跨越式的发展,装机规模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新能源消纳困难,转动惯量减少,安全供电风险加大等问题。
储能作为一种灵活性调节资源,能够保证新能源的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未来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是国际能源署按照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划分的六个阶段,随着风光渗透率的不断增加,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根据2019年的数据,青海已经处在第四阶段,还有八个省份处在第三阶段。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甚至是第五个阶段,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储能作为一种优质的灵活性资源,未来在经济型和调节性能,技术成熟度方面的竞争优势,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广义的储能包括储电,储热,储气,储氢等,今天演讲中提到的储能主要是指电力储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传统的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等,都在市场上得到了应用。
根据联盟最新统计,截至于2022年9月底,中国累计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已经超过了50GW,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达到6.6GW。从技术分布上来看,抽水蓄能仍然占据绝大多数规模,但占据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新型储能在不断增长。在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其他的技术路线也在不断增长。
从增长上看,到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规模达到5.73GW,2021年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GW,2022年前三季度,新增不到1GW,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有73GW,如果要保持去年的增速,在第四季度可能会出现抢装等现象。
储能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内的政策支持。2021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近300余项的相关政策,2022年至今,有290余项储能政策的出台,覆盖了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从宏观政策,市场规则,行业管理,到最终的示范项目和补贴都有所涉及。
2021年,从规模上来说,中国的新能储能市场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发展,2021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851个,其中已投运的361个,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490个,其中70余个项目达到了百兆瓦规模以上,百兆瓦项目多为独立储能/共享储能形式,在规模上具备了为电力系统发挥更多作用的基础。
此外,首个百兆瓦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液流电池储能项目也开始并网运行。在内蒙,乌兰察布,山西也看到了钠离子电池的储能示范项目在建设运行。
这些是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2019年3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江苏溧阳投运了世界上首座100kWh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这个储能系统也成功为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供电。
中间的是2021年6月山西太原投运的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最右边的是三峡在内蒙乌兰察布源网荷储技术研发实验基地的项目,项目包括3MWh和1.5MWh的钠离子电池数字储能系统的示范验证,还有水系钠离子电池的储能系统的测试验证。
最下面是三峡能源在安徽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前期招标项目,包含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预计在2023年6月投运,从项目上看,未来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上的应用可能会比锂离子电池更快。
在储能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面临着安全性问题和经济型性问题。
2021年,全球发生了10多起储能项目的事故,包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储能事故由于锂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在发生火灾之后,很难进行控制,事故持续时间很长,对全世界的储能项目来说是一个大难题。
另一方面,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就是价格成本问题,2021年的成本一直在往下走,2020年下半年以来,锂电池原材料上涨的情况影响下,储能的成本逐渐提升,扭转了下降的趋势,为大家寄予厚望的储能成本的下降,带来了影响。
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12月以来增长了329%,22年4月增长了577%,价格应该已经超过了50万/吨。对储能的影响是中标单价已经稳定在1.5元上下浮动,成本下降的趋势已经被扭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未来不同的储能技术,由于其相应的特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寿命,效率和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在市场上寻得应用场景。
2022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开展不同技术路线的分类试点示范。研究开展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未来5年,联盟对中国储能市场规模的预测,储能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守场景下,2026年,新型储能总装机将达到48.5GW,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3.3%。在理想场景下,总装机将达到79.5GW,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69.2%。未来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下面介绍联盟在钠离子电池方面的相关工作。
2021年,联盟发布了首个钠离子电池标准《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的团体标准,钠离子蓄电池在储能产业已经开始有示范项目应用,为了更好的推广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产业的应用,组织编制了钠离子电池标准。
标准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牵头,相关的产业单位和电力系统的相关用户共同参与完成。标准框架和传统电池标准框架一致,在技术要求上,包括外观,外形尺寸、质量和极性,电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能等一系列要求。相关测试方法尽量沿用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测试方法,在钠离子电池具备优势的性能项目上,在标准中是有体现的。
包括钠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充放电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可以不带电储存,运输等特性。联盟希望未来更多单位参与,共同推动钠离子电池体系标准的完善,一起参与钠离子电池储能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
2021年,国家能源局的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工作,联盟也协助组织相关评审。储能的设备也被纳入到首台(套)当中,其中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的1MWh钠离子储能电池系统也成功入围。
2021年,联盟协助北京市城管委组织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把未来在北京市可能应用的储能技术路线明确出来,包括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液流电池,飞轮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联盟列出了相关的安全风险,以及根据材料体系特性,明确了火灾危险性。由于钠离子电池目前的材料体系和锂离子电池一致,没有进行详细区分,归为甲乙类的火灾危险性。
最后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简单介绍。
联盟于2010年3月成立,是国内最早一家专注于储能产业推动的非盈利组织,2012年7月获批召开联盟成立大会,2012年12月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联盟秘书处设置在北京,共有专职工作人员20人。目前是民政局5A级社团法人;国家标准委的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中关村示范型社会组织;中关村标准化示范单位。
截止2022年6月,联盟有企业会员450家,其中国内会员387家,国际会员63家,覆盖了整个储能产业链的上下游,从原材料到组件到储能技术本体,系统集成到最终的储能用户,还覆盖相关的投/融资机构,软件开发平台,检测机构,研究机构和相关的消防安全,梯次利用等企业。
目前联盟的会员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欢迎感兴趣的单位联系加入。
联盟成立以来,一直以推动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致力于搭建一个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电力系统和储能技术厂商以及资本交流对接的平台,从而推动产业政策的制定,推广储能应用和商业化,加强基础研发和标准检测平台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储能生态系统。
联盟工作包括深度产业研究,储能政策推动,产业交流对接,团体标准建设和产业金融服务。
最后欢迎各位钠离子电池企业联系联盟,或者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可以进行基于联盟标准的测试,也可以对钠离子电池进行前期的火灾危险性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