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22年底,扛着滑板底盘技术大旗的Rivian,一年来的营收似乎相当惨淡,10月份召回了一万两千多辆车,几乎是把生产过的所有车都召回了。于是滑板底盘在国外车圈骤然降温,国内热度也悄悄降低了不少。那么在退烧之后,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以滑板底盘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和它们对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加冷静客观。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为什么在滑板底盘最热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传统车企的底盘功夫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呢?简单地说,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终端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的变化趋势;二是滑板底盘可以预见地将会给汽车架构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一事实。针对这两方面原因,关注汽车行业发展的人们,特别是身处产业链内的人们,应该考虑两个更加本质的问题:第一,汽车产业内卷日益严重,大家拼到最后,到底要拼什么东西?第二,在新兴科技的冲击下,那些曾经让传统车企引以为傲的传统技术,究竟何去何从?
十年前的2012年,似乎距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那一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最好的车是哪些?福克斯、赛欧、凯越、朗逸、帕萨特、捷达、科鲁兹、悦动、瑞纳……除了福克斯和大众旗下的几款祖传神车,其他几个名字恐怕都快被遗忘了。这些榜上有名的车型,具备哪些共同点?价格便宜、质量不错、油耗很低、合资大牌。它们在当年的成功,表明了那时候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价格、质量、油耗、品牌——总而言之,性价比。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终端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不妨看看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代表的一众新能源车企。今年大卖的车型中,不论是特斯拉Model Y,还是比亚迪汉,它们在价格上都远远高于当初的凯越、朗逸;生产质量管控方面,这些新车企也确实无法与体系完善的大众、丰田相提并论。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它们在销售市场上的成功。所以大家很容易觉得,时代变了,终端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已经从十年前的“价格、质量、油耗、品牌”变成了现在的“科技感、续航、外观”。如果一款车有着功能全面的大屏幕,能够轻松与各种电子设备互联协同,再配上无懈可击的炫酷外表,那么即便它的质量欠佳,价格贵一点,消费者也会埋单。
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既不正确,也很危险。
从表象来看,现在的消费者是不像从前那么关注技术和质量;但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产品技术和质量在整体上已经大幅提升了。
无须讳言,十年前的国内自主品牌,不论是吉利还是比亚迪,技术落后,质量问题频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都是低端的代名词,品牌力无从谈起。这是造成当时销量排行榜前十名竟无一个自主品牌车型的原因。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自主品牌或自力更生或兼并收购,加之业内人才的流动,使得很多传统的技术已经不再被老牌大厂们垄断,而汽车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也在行业内日渐普及,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汽车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即便说特斯拉、比亚迪这些缺少“底蕴”的品牌在技术积累和质量管控上仍达不到大众、丰田的水平,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它们现在的水平,一来已经远远好于十年前的它们自己,二来与老牌大厂之间的差距也已经小到可以被消费者接受了。
所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关注技术和质量,而只能说明以前我们关注的那些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已经变成了一种无须特别关注的基本诉求。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现在一家车企,只专注于当下热门的东西,却无法把最基本的车身底盘技术搞好,无法把质量管理做好,那么它才是真正会最先被市场淘汰的。今年十月份Rivian的大规模召回,其实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汽车已经越来越不神秘,终端消费者越来越懂汽车,所以也就越来越能够真正关注汽车的综合产品力。这里面包含了各个维度上的因素,产品技术、产品质量、软硬件体验、销售和售后体验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对于品牌而言最核心的产品力。技术和质量是产品力的必需因素;而产品的颜值、软硬件及售前售后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则是产品力的进阶因素。
作为必需因素,技术和质量是提升产品力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因为是必需因素,所以它们大概率难以逃过同质化的命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开发和质量管理将是一种“共同富裕”的状态。
而作为进阶因素的视觉设计、软硬件体验、售前售后服务,则将成为真正赋予汽车产品灵魂和品牌差异性的关键点,也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中需要花费主要精力的部分。
滑板底盘之所以在去年爆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为“技术共同富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现在的基于承载式车身的整车开发理念,将底盘和车身拆分成了既可以互相独立又可以互相结合的两部分,让整个底盘硬件部分的整体外包成为可能,于是整车厂就可以腾出手脚去把精力放在进阶因素上,至于底盘的技术和质量,管好供应商就管好了一切。
对于滑板底盘本身,要想真正替代基于承载式车身的成熟的现有底盘构造,还有多少路要走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是线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滑板底盘能够带来的一切应用优势,都是基于它能够让底盘和车身拆分开这一特点。现在的驾驶舱与底盘之所以难以分离,就是因为驾驶者给出的指令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机械元件进行传递,无法完全通过电信号的型式给到底盘。这些机械元件的存在成为了驾驶舱和底盘之间难以割舍的羁绊。油门、制动、转向、换挡四个基本系统,目前线控油门和线控换挡相对比较成熟,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的技术和市场则都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可以推测,当各个系统的线控化成熟之后,整个底盘打包成一个整体,只留下与车身之间的机械接口、与驾驶舱之间的电信号接口,也就具备了完全的可行性,那么滑板底盘的“初始形态”——线控底盘就成了。下一步就是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想象一下,整个底盘,集成了电池、电机、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这些终端用户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变成一个像电脑主板一样的模块,整车厂只要把个性化设计的内外饰连同一系列灵魂软件集成到驾驶舱上,再把驾驶舱和底盘组装在一起,一辆整车就出来了。作为整车开发来说,这个场景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再考虑一下智能网联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高度标准化的滑板底盘和高度定制化的智能驾驶舱相匹配,可以让汽车变成影院、咖啡厅的移动载体,甚至促成一种把体验当成商品送货上门的全新服务行业,那场景,啧啧……
那么面对新兴科技的这一套组合拳,历经百余年打磨发展到现在的传统底盘技术又当何以自处呢?纵观工业史,我们其实应该意识到一点:尽管新技术会活得更好,但是传统技术也并不会死亡。会死亡的只是那些在变革的浪潮中溺水的企业。现在的传统底盘技术,就如悬在各大老牌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锋利而危险。一众新兴势力,不论是做整车还是做零部件的,各个梦想着成为下一个苹果。而各大老牌车企则千方百计盘算着怎么样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前几天我有个同事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部老人手机,作为专门接工作电话的手机使用。智能手机用久了,反而觉得这种老人手机还挺不错的,轻便耐用又便宜。说明诺基亚时代的技术,甚至产品本身,都活到了现在。只是由于供需关系的改变,它们必须转变姿态,去适应新的细分市场。而汽车这个产品,在诞生之初又何尝不是一种颠覆产业格局的新事物呢?在汽车兴起的年代,越是规模大的养马场、技艺精湛的马车作坊,越难以承受汽车的冲击。如今百余年过去,马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其作为出行工具的作用,转而在马术、赛马、旅游业中找到了存在价值。
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当道的格局想必是大势所趋,而滑板底盘的成熟则意味着底盘调校技艺可能会从整车厂转移到滑板底盘供应商手中,作为一项必需因素在产业链中继续存活下去,重要但廉价。而当人们习惯了与AI对话,习惯了由软件控制的智能底盘之后,再重新坐进一台拥有着纯粹机械底盘的车子里,感受一下金属零件之间实实在在的触碰,可能就会变成像现在的马术一样的一种奢侈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