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应该不用过多赘述了:线下测试管理(excel、word...)的效率和质量,不如线上测试管理(测试管理系统)。如果还在做线下测试用例管理,团队leader需要思考一下:
不同测试工程师执行同一份测试用例,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够吗?
如何确保测试用例的场景覆盖度够全面?会不会漏掉某些场景?
测试工程师离职之后,新来的工程师,能快速捡起来吗?
版本发布越来越多,现有人力还能不能cover得过来?
如果还能cover,是业务场景太简单,导致了测试用例数量有限;还是没有维护测试用例,导致测试用例数量有限?WGGednc
前者是由业务属性决定的,而后者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就属于人祸了。WGGednc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讲解:如何做线上测试用例管理的思路。会包含一些工具的介绍。WGGednc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测试管理的范围。测试管理包含了哪些部分?WGGednc
在我看来,测试管理至少包含了:测试用例的管理,测试用例的评审、测试计划的管理,Bug 的创建及跟踪,测试用例与需求的关联。
测试用例的创建
是所有测试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测试用例,很难保证测试的一致性。如果完全没有测试用例,可以认定为这是感知测试。基于每一个人感知程度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以,针对一个严谨的工程项目,一定需要做测试用例的管理。
测试用例应该怎么创建?有一些团队是在线下,用 excel 、word来创建测试用例。有很多团队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创建测试用例。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思维的连贯性。也就是,测试工程师可以从一个待测点出发,不断地去延伸。这种思考方式,和产品经理思考产品的思路,以及开发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近似的。对于产品工程师来说,他最初得到的也是一个idea,从这个 idea 出发,衍生出产品的各种使用场景。
对一个开发工程师来说,他最初需考虑的是实现某一个功能,针对这个功能,可能要写几个函数,每一个函数有几个分支,所以这天生也是一个树状的思考模式。所以,思维导图这种工具,非常适合用来写测试用例。很多团队会用思维导图来“草拟”测试用例,但是“草拟”完之后,仍然是把思维导图导出成一条条的用例,放在excel或者其他工具中。这种方式,舍弃了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思维的连贯性。为什么这些团队需要把思维导图重新转成条目化?因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测试用例编写工具,但却无法执行。WGGednc
基于这个场景,我们开发了一款全新的研发管理工具 MappingSpace。在这款工具里面,思维导图不仅就是测试用例,携带了测试用例所需的全部信息,如:前置条件、测试步骤、预期结果,以及可定制的各种字段。WGGednc
测试用例的评审
在很多团队里面,可能不重视这一条,或者说无法落地,流于会议形式,在评审过程中很少能发现错误。实际上,对于测试用例,评审时间的投入,是一个绝佳的低投入、高产出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评审测试用例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测试场景的不全,或者测试用例的错误,甚至发现代码分支考虑的场景不全,本身就可以避免大量的犯错,节省大量时间。
比如,由于测试用例的错误,导致了测试人员认为测出来一个bug,但实际上是由于他对于需求理解不准确导致的,不仅浪费了测试人员的时间,也浪费了开发人员分析问题的时间。WGGednc
比如,测试用例本身的不全,可能导致某些场景或者某些分支没有被测到。一旦这样的问题流入市场或者客户之后,再进行返工的成本是巨大的,对于企业声誉的影响也是巨大的。WGGednc
比如,在我们团队进行测试用例评审时,经常会发现某些极限场景,开发工程师或者产品工程师未考虑到,从而让开发或产品及时补全(这也是TDD测试驱动开发这种方式的优势所在)。WGGednc
假如我们能够在测试用例执行之前,就能有效地进行测试用例的评审,会大幅节约整个团队的时间,提升软件的质量,同时节约成本。WGGednc
测试用例要怎么进行评审?一种方式,同样是类似于 excel,条目化地进行评审。很多线上的测试工具,其实只是简单地把线下的 excel 搬到了线上,评审过程还是一条一条地进行评审。这种评审方式不太好,同样放弃了思维的连贯性。测试用例是用思维导图来写,而思维导图的思路是连贯的,因此,基于思维导图的评审,更容易发现每一个分支的缺陷或遗漏。所以,我们仍然建议,测试用例的评审也可以直接在思维导图上进行。WGGednc
WGGednc
当测试用例也评审完之后,接下来我们会创建测试计划。测试计划可能是针对一次迭代的,也可能是针对一次大版本的。在测试计划里面,我们会添加很多测试用例,由于测试用例是在系统中管理的,因此,只需要去选择和这次待测的需求相匹配的测试用例即可。如果用户已经把需求和测试用例进行了关联,系统会自动添加测试用例,避免人为漏掉某些测试用例。
测试计划的执行
首先,我们需要指定测试计划的负责人,在测试计划里面可能有成百上千条的测试用例。执行的过程,可以按照类似于 excel,或者大多数线上测试管理工具的方式,一条一条去执行。这种执行的方式,存在两个缺点,第一是执行效率太低,需要一条条点击执行,无法批量操作。第二是同样抛弃了测试用例的编写思路。如果测试执行人员能够按照测试用工程师的编写思路来执行测试用例,它的效率会非常高(因为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正常思路,先点击A,看看结果A1,再点击B,看看结果B1),而且很快就可以记下所有测试用例(孰能生巧)。就像剥洋葱一样,是从最外层往里面,逐层抽丝剥茧。而不是东剥一下,西剥一下。在测试过程中,这种方式也会由于它的跳跃性,导致测试场景很容易被遗失。
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现一些缺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创建Bug。
创建Bug
在测试管理工具中,也需要能够进行Bug管理(这也是线下工具的一个缺点:创建、跟踪bug的过程太复杂)。在 MappingSpace里,测试用例的执行过程中,可以直接创建 Bug,轻易就与测试用例建立了关联。如果测试用例已经和需求做好了关联,在测试报告中,可以看到覆盖度报告。在覆盖度报告里面,可以看到这次测试的需求是什么,测试用例是什么样的,针对这些测试用例,测试出来哪些bug,这些 bug是否已经被解决。
V模型
到此为止,测试就进行完了(当然,随着版本的回归,还有各类回归测试等)。在汽车行业里面,我们有时候还需要看V模型。在V模型里面,测试用例会分为软件单元测试、软件集成测试、软件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功能测试。
需要明确向用户表明,测试用例属于哪个类型,测试用例是针对需求、还是架构进行测试的。在MappingSpace里,天然支持这样一个V模型的视角。WGGednc
WGGednc
WGGednc
责编:Ri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