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汽车行业如何做基线管理?

2023-02-23 汽车电子与软件 阅读:
基线管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是否可以选择不做基线管理?如果一定要做基线管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汽车行业,我们经常提到“基线管理”这个词,在ASPICE的最新标准中,Baseline一词出现了也出现了32次之多,有些项目经理,言必谈基线管理。
那么基线管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是否可以选择不做基线管理?如果一定要做基线管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试图通过这一篇文章,来说清楚这个话题。

首先,究竟什么是基线?

网上有各种各样关于基线的定义,在这里说一下我的理解:基线是一次项目任务的起点。
在大部分企业中,项目都是分阶段、多人协作执行的,特别在汽车行业。从大的整车研发生命周期来看,可能分为市场调研、概念设计、原型设计、产品定义、功能设计、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功能实现、测试验证、生产、制造、售后与维修等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任务,甚至由多家企业协作完成。所谓的基线,就是每一个“过程”中的起点,在这个起点,包含了后续整个项目的所有要求、设定、规范等一切输入。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说的过程,并不是指整车研发生命周期中的具体某个阶段,而完全是由项目组自己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什么时候需要记录起点(即基线),完全是由项目组自己来定的。在软件开发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针对一个计划中的待发布版本,创建一条基线。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做基线管理?

在项目中某个过程的起点,很多团队会召开一个 kick off 会议,告诉所有人这次任务的目标是什么,终点在哪里。但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目标可能会有所调整,执行方式也和我们最初设想的不一样,甚至需求本身都可能产生变化。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把需求想得足够清楚,任务分解得足够细致,但是,变化仍然不可避免。即使项目内容本身没有变化,但团队人员可能走走散散,一个人可能参与多个项目,也有可能中途去了其他项目组,或者有其他新成员加入。此时,基线已经发生了变化,仅仅知道最初的起点已经不够了,我们更关心的是,“当前这个时刻,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所以基线管理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记录起点,记录起点太简单了,备份一下就可以了;基线管理的本质,是要记录项目进行的每一时刻的所有要求,以及相对于原始起点的变化。
如果中途的变化无法及时通知到每一个人,可能造成一种后果:需求变了,但是开发人员不知道;架构变了,测试人员不知道;测试用例变了,产品同学不知道;项目范围变了,项目经理不知道,导致项目无法按时交付。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原本定义要做一台SUV,最后可能做成了三轮车,或者最初计划3个月交付,最后变成了3年。最初的需求和最后的实现南辕北辙。
既然变化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积极面对。虽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偏移和变化,但是如果能记录在怎样的基础上,发生的何种变化,变到了哪儿,那么即使是变错了,也可以很轻易地调头回来,或者能在事后进行分析,是由于何处的变化产生了最终的后果。而如果没有项目开始的起点,就好像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儿算哪儿,既很难回到当初的起点,也很难做事后总结分析,也无法做回滚。
可能有人会说,在互联网开发,貌似没有基线的概念,也进行得很好。因为要随时响应市场的变化,市场需要什么,互联网人就做什么,比起知道起点在哪儿,他们更关心市场希望他们去哪儿。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不在乎,而是由于互联网的迭代速度足够快,几天一个版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团队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而任何目标的偏移,也不会立刻就遗忘,加上互联网的敏捷开发,特别强调人与人的快速沟通与信息同步。一旦下一个版本发布之后,上一个版本的起点,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在互联网开发里面没有基线管理,而是基线管理可以短时存储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并且通过快速的口口相传,实现了信息传递,而忽略了纸面记录。所以,无论是快速迭代,还是做长期大型项目,都存在真实或者虚拟的基线管理。
从这里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在一个多人的、中长期的项目中,不同阶段的周期可能比较长,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基线管理,来实现任一时刻的需求记录,以及相对于原始起点的变化。

基线管理究竟应该怎么做?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基线管理的原则。
1、一个地方能够存储项目进行中,“每一刻”的基线,即项目当前的最新需求。
前面已经讲过,基线管理不是简单的存储最初的需求,基线管理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团队所有人都能时刻知道,当前的最新需求是什么。
2、能够在有需要时,轻松反查项目最初的基线是什么。
如果对于最新的需求,任何成员有疑问,或者觉得不合理,那应该能随时支持他去查找:这个需求最开始什么样子的?中途在何时经历了什么变化?谁发起的这个变化?谁同意的这个变化?
3、基线存储好之后,允许增加、删除、变更需求,甚至是多个用户、随时随地提起变更。
既然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从本质上来讲,基线管理不是为了记录“不变”,反而是为了“应对改变”,那么我们就要大胆拥抱变化。所以应该随时随地允许任何人去针对基线,提起变更请求。变更请求应该是并行的,也就是多人可以随时随地提起变更请求,而无需关注其他人是否也有变化。这一条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有些团队可能会记录每一条变更请求,会在该变更请求上详细记录变更要点,如果同意之后,则最新需求=此条变更请求+原始需求,对照着看,确定最新的需求。试想,如果两个人针对同一条需求提起变更,先后被同意,那么最新的需求应该是,原始需求+变更A,还是原始需求+变更B呢?无奈之下,只得串行。即A的变更被同意之后,B再在A的基础上提起变更。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是不合理的,极易造成阻塞。
4、原则上,变更一定要经过评审,没有经过评审的变更,团队其他人不需要知道,也无需做出反应。变更一旦通过,团队所有人都能被“通知”。
任何人发起的变更请求,一般来说,需要通知团队里面的几个关键角色进行评审。如果这几个人都评审通过之后,变更才算是真正有效的,才能对原始需求做出正式修改。而评审的范围有多大,应该多大,就看团队自己的决定。有些团队可能需要邀请每一个人。这在大中大型项目中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一般会指定几个人,指定一个变更评审委员会,由他们来进行作出决策。但决策完之后,所有人都应该轻松知道这个决策,而无需关心决策的过程。
5、如果团队一致同意变更无需经过评审,直接通过,也需要支持,这是团队自己的决定。
有些团队的变更非常快。如果所有变更都需要经过评审,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虽然在有些工具上,比如 MappingSpace 里面,变更评审已经完全做到了线上并行评审,但仍然存在等待评审结果的时间。有些互联网开发团队会充分放权,他们也有变更,但是他们相信每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并且他们也希望可以快速响应需求的任何变化。只要有变更,就进行快速的线下沟通,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知道。这当然也可以,所以我们也需要允许。不过一定需要技术兜底。这个兜底是什么,就是第6条。
6、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经过评审或者不经过评审,后续都需要能够追溯到,从基线起点开始,经历了哪些新增、删除、变更,以便事后追溯。
这个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需要工程师去各个地方翻箱倒柜,找到最初的存档,找到中间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工程师应该直接找到这条最新的需求,在其基础上,就能轻松看到其变化的具体过程。万一发现变更的过程不对,可以轻松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上述原则也是我们在设计MappingSpace这样一款研发管理工具时,所遵循的原则,我们希望提供给汽车行业工程师一个一体化的需求、开发、测试管理的平台,并且能够在平台上实现轻松的基线管理和变更管理,而无需去各个地方存储各类基线、副本,做大量的文档分类、查询的工作,从而提高团队开发效率。
责编:Ricardo
文章来源及版权属于汽车电子与软件,EDN电子技术设计仅作转载分享,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有疑问,请联系Demi.xia@aspencore.com
汽车电子与软件
汽车电子与软件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广告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面包芯语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