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天气真是热得离谱
北京已经好几天接近40℃的高温了
小编下午三点在太阳下走了两步
感觉人就要像冰淇凌一样化掉了
想想今天才刚到七月份
虽然已经热了快一个月了
但是接下来还要一直热到八九十月份
这个夏天实在太过漫长
近10天全国最高气温实况图 | 来源:nmc.cn
作为一个乐观的物理人
我们要有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将不利条件改造成有利条件的精神
比如这么热的天气
温度直接达到了一些实验操作的要求
于是我们不再需要加热台用来加热
便可以节省下一笔电费
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
40℃能在实验室里做些什么
01
材料转移
经过前段时间《三体》电视剧、动画以及《流浪地球2》电影的上映,相信大家现在对二维材料不再陌生。二维材料是由单层或者少数层原子组成的材料,层内由共价键相连,层间则由较弱的范德瓦尔斯力连接。现在爆火的石墨烯便是一种经典的也是最早发现的二维材料。
石墨烯原子结构示意图 | 来源:百度图片
目前已经有机械剥离、化学气相生长、分子束外延生长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制备二维材料,这些方法按照生长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除了泥头车和二向箔,去二次元的路还有……》这篇文章中查看更多有关二维材料生长的信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取得二维材料之后,该怎样将它做成更复杂的结构、制备成能够使用的器件呢?
两层石墨烯堆成的魔角石墨烯,可以看到六角形的莫尔纹 | 来源:百度图片
前面提过,二维材料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原子层的厚度,是一种非常非常薄的薄膜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拿起一张纸还是将纸叠成什么形状,我们的双手便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这样的操作;但是对二维材料来说,并不存在这样方便的“手”。二维材料的厚度通常是几纳米,面积在几百平方微米的量级;对这样的尺度实现精准控制,达到类似手的效果的方法恐怕只有扫描隧道显微镜方法,但太过繁琐不适用于日常实验的使用。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实现单原子的操控 | 来源:百度图片
在实验室中 ,二维材料的转移方法可以分为干法转移和湿法转移两大类,其中湿法转移包括基体刻蚀法、电化学鼓泡法等;干法转移包括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辅助转移法、“roll to roll”(卷对卷)转移法、机械剥离法等。其中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辅助进行转移是实验室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CVD样品转移过程 | 来源:metatest.cn
可以将PMMA理解成一种残胶较少的胶带,它能够将样品从衬底上粘起来,并转移到目标衬底上释放。为了能够成功释放,需要通过加热减小PMMA的粘性,所以转移台通常会有铜柱,方便进行加热。
回到最初的假设,如果气温来到40℃,这个温度下PMMA的粘性已经减小到一定程度,一些样品在这个温度下便足以释放,就不需要加热台了。
02
促进溶解
如果想快速喝一杯糖水,怎么让糖溶得快一点儿?小颗粒,搅一搅,以及,用热水。
实验室也是一样,怎样让药品快速溶解?加热就是很好用的一个方法。40℃的气温几乎能满足大部分药品快速溶解的需求了。
这便是提高温度对提升溶解速率的作用。溶解速率指的是物质溶解的快慢程度,高中化学告诉我们,化学实验中通常采用搅拌、振荡或加热的方式来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从微观层面来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质微粒越容易扩散到溶剂当中,溶解过程也就越容易发生。
酒精灯加热试管 | 来源:百度图片
溶解过程除了溶解速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溶解度。需要注意的是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概念。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并且随着温度变化溶解度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高中化学溶解度经典题型 | 来源:百度图片
对于固体溶质来说,大部分的溶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少部分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比如说氯化钠;极少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而对于气体溶质来说,溶解度一般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比如说可乐的灵魂二氧化碳CO2,温度越低,其溶解度越高,所以说夏天喝冰可乐是有理由的,不止是温度冰凉,“气”也会更足一些;反过来说外卖的可乐因为通常会在室外放一段时间,喝到的时候已经被炎炎夏日加热,喝起来就和没气的糖水区别不大了。
冰可乐 | 来源:百度图片
当气温来到40℃时,实验室样品基本已经能够较快速地溶解,并且大部分药品在这个温度下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溶解度,这时候通常只需要加上研磨、搅拌等过程,便能在短时间内配出所需的溶液。这时确实不再需要加热台了,但是如果需要配置氨水等气体溶质的溶液,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冷却装置。
03
电池循环
与大部分人印象里不同的是,40℃的温度是电池循环状态比较好的一个温度。
研究表明,对于传统铅酸蓄电池而言,在温度小于40℃时,放电容量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大于40℃时,每上升1℃,放电容量减少0.4%-0.7%。并且在温度高于40℃时,高温会导致蓄电池加速失水,寿命降低。所以在蓄电池保持在40℃时,其容量、寿命会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铅酸蓄电池 | 来源:百度图片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并迅速在市场中获得广泛地应用,大家手机的电池、电动车的电池通常便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
锂离子电池实质上是一种具有浓度差的电池,正负极材料具有不一样的电化学电势。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中间被含电解液的隔膜隔开。亏电状态下,Li+存在于阳极,即上图右侧的电极,充电时,Li+从电池内部通过含电解液的隔膜,从正极移动到负极,电子则由集流体通过外部导线,从正极移动至负极。放电过程相反,储存在负极中的Li+通过隔膜回到正极,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移动至正极
在适宜的温度下,锂电池的内阻可以达到最小,能呈现最高的可逆容量和能量密度。若温度过高则会引发更多副反应,影响电池循环寿命,同时可能出现材料热失控造成安全隐患。若温度过低则会使锂离子的扩散速率下降,电池内阻增大,导致可逆容量降低,从而给我们一种掉电速度很快的感觉。用知乎老哥@人形自走多用途社的话来讲,就是“低温变砖头,高温变炸弹。”40℃恰好是电池循环状态比较好的温度。
不同温度下电池的放电容量
综合来看,气温升到40℃,先不提人能不能待下去,还是有不少实验免去加热更加方便了不是?
而我们的实验室,也并不是没有40℃的时候,比如空调坏掉的实验室。
空调坏掉实验室温度超过40℃ | 来源:@Eric实拍
其实对大部分物理实验而言,40℃都属于一个既不够高,也算不上低的温度,要求40℃的实验操作其实并不算多;相反,在其它领域,比如说医药学,因为40℃是人体能达到的比较高的温度,所以很多药物稳定性研究的加速实验会选择40℃的温度。
如果实验室气温真的来到了40℃,大家还知道哪些实验可以免去加热操作?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参考资料:
温度对铅酸蓄电池的影响 - 知乎 (zhihu.com)
锂电池原理【基础】 - 知乎 (zhihu.com)
编辑:乐子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