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我们确认特斯拉实际上可以分为供应特斯拉上海和全球特斯拉(包括墨西哥、美国和欧洲),具体要求已经增加,其中地理分隔是一个关键因素。而根据日经的调研,《特斯拉的EV电池四成依赖中国》,本文将探讨汽车产业链的分隔问题。
图1 特斯拉是围绕产业链打透
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目前日经调研下来,特斯拉电池领域的供应,在中国采购了40%,有色金属和化学品在32%-40%之间。
从采购环境到企业策略
从大环境上,美国推动进行“友岸外包”的战略举措,在这里的核心概念是:
◎ 近岸外包:指将业务外包给地理、时区、语言相近的邻国或邻近地区的企业。 ◎ 友岸外包:扩大到与美国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盟友国家。
我们之前普通人理解的环境,都只是减少依赖。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区域的采购围绕以下的考虑:
◎ 打造韧性供应链:传统供应链管理方式受到挑战,打造有韧性的供应链成为保障企业有效运转的第一道防线。 ◎ Local for local本地采购:全球化的供应链、JIT的供应模式面临缺货、断供等风险,每个整车生产基地都需要本地化供应链拓展,而零部件供应商则需要跟随主机厂的全球布局。 ◎ 区域替代和供给:原料成本不断上升,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还有原材料的区域供给问题。需要考虑规避、转嫁、吸收原料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稳定的影响,价格调整机制也逐步开始风险共担和透明化。
也就是说,我们原本所说的后疫情时代,这种情况在持续进行,而不是回到我们之前熟悉的模式。
特斯拉的策略
让我们回到特斯拉的策略的关注。在其加州、德州以及即将推迟的墨西哥工厂,以及柏林工厂,预计总产能将超过100万辆。其总产能已超过一百万。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考虑区域供应问题。
在中国的上海工厂,其产能高达95万。面对中国市场可能无法完全吸纳的实际情况,特斯拉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产能,以及如何将生产的车辆出口到无生产地限制的国家。
更为关键的是,Model 2将在何处生产,以及如何建立其整体的供应链体系。
小结
经过三年的疫情,特斯拉在纯电动车领域从昔日的遥遥领先,到现如今与中国车企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供应链的重构与分离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与全球视野下的思维确实截然不同,这对企业经营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