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天神之眼C技术解析:高阶智驾三目版

2025-02-12 汽车电子设计 阅读:
通过结合前视三目5R12V12U、BAS 3.0+行泊车算法以及以VLM数据为核心的“黄金数据”技术,天神之眼 C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于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璇玑架构,采用全闭环端到端设计,在传感器、算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创新···

芝能智芯出品09Yednc

昨天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中最炸裂的,是比亚迪“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不是技术多么高精尖,而是覆盖了众多的比亚迪车型。
通过结合前视三目5R12V12U、BAS 3.0+行泊车算法以及以VLM数据为核心的“黄金数据”技术,天神之眼 C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于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璇玑架构,采用全闭环端到端设计,在传感器、算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创新。
我们将围绕该系统的技术底座和四大核心优势展开分析,做一些细节的探讨。

Part 1

技术底座:09Yednc

基于整车智能的璇玑架构09Yednc

璇玑架构作为“天神之眼 C”的技术基础,通过“一脑、两端、三网、四链”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整车智能的全面升级。
璇玑架构不仅在硬件层面具备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还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传输体系,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比亚迪的整车智能架构具备100%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得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壁垒愈加坚固。
璇玑架构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实现了全闭环端到端的控制模式,将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度整合,极大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协同效能,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还减少了信息传输的延迟,确保智能驾驶决策更加迅速和精准。
通过这一架构,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在动态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做出实时反应,保障驾驶安全。
“天神之眼 C”在技术层面主要涵盖了智能驾驶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领域,实现了感知、规划、控制到执行的全面融合。例如,在控制方面,通过AI算法和中央大脑的协调,能够做出最优决策,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更加迅速。
比亚迪的前视三目传感器系统(5R12V12U)“二郎神”前视三目设计,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的驾驶环境中实现精准的感知。
前视三目由两颗120°的广角摄像头和一颗30°的长焦摄像头组成,这些摄像头不仅能探测远距离的物体,还能精确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最大探测距离可达到350米。
这使得系统在高速行车中能够及时预判前方道路状况,并根据实时数据做出反应,显著提升了行车安全性,结合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能够在多重传感器的协同作用下,实现360°无死角的全方位感知。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是“天神之眼 C”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不受光照条件影响,能够在黑夜、雾霾等恶劣环境中仍然精确感知障碍物的位置与运动轨迹。比亚迪通过对前毫米波雷达的优化,提升了其探测距离至300米,角度精度达0.1度,确保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借助雷达的多通道设计,系统还能进一步提升对小物体的检测率,弥补视觉感知的不足。在泊车场景中,超声波雷达和环视摄像头相结合,提供了精准的障碍物识别功能,支持精确到2厘米的停车精度。
● 五颗毫米波雷达,前雷达探测距离 300m、水平角精度 0.1°、测速精度 0.03m/s;后雷达探测距离 120m。
● 12 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精度 1 cm,泊车精度 2 cm。

Part 2

基于VLM数据挖掘的黄金数据09Yednc

比亚迪自研的BAS 3.0系统再次迎来重大升级,感知主干网和规控主干网实现了全面进化,采用了三目立体视差多模态BEV(Bird's Eye View)感知主干网,通过三目立体视差技术显著提升了前视感知的精度。
同时多模态BEV高效融合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确保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实现稳定且高精度的环境感知,从而大幅提升行车和泊车的安全性。
规控主干网引入了拟人规划与全闭环控制机制,并通过主动安全协同进一步优化驾驶体验,能够从云端挖掘并学习大量老司机的驾驶习惯,实现算法与执行器之间的软硬件闭环、协同优化。
借助影子模式收集的海量数据,主动安全子网得以持续迭代更新,最终带来更加拟人化、低延迟以及高度安全的智能驾驶体验。
“天神之眼 C”不仅仅依赖传统的传感器数据,“黄金数据”系统基于VLM(Visual Learning Model)数据挖掘技术,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学习,提升系统的感知能力。
系统通过云端大模型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优化其对场景的理解与预判能力,数据驱动的技术,使得“天神之眼 C”在面对复杂、未知的场景时,依然能够做出准确的反应,保证系统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小结09Yednc

“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整体的逻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责编:Ricardo
文章来源及版权属于汽车电子设计,EDN电子技术设计仅作转载分享,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有疑问,请联系Demi.xia@aspencore.com
汽车电子设计
博主和汽车电子的行业的工程师们一起交流、探讨、思考的小结,以作为技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广告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面包芯语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