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的创业者都是生逢其时:
如果出生在1950年代,可以赶上PC创业时代(代表人物:任正非和柳传志均出生于1944年、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均出生于1955年);
如果出生在1970年代,可以赶上互联网创业时代(代表人物:马化腾出生在1971年、李彦宏1968年、杨致远出生在1968年);
如果出生在1980年代,可以赶上移动互联网创业时代(滴滴程维出生在1983年,美团王兴出生在1979年、Instagram的Kevin Systrom出生于1983年)
而现在,90后甚至95后风华正茂,但在这个人工智能创业时代,代表人物还没出现。。
在近日“寻找中国创客深圳论坛”上,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老师就调侃自己:自己做人工智能,生不逢时。
李开复先生在30多年前就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1980年首先做自然语言处理,1982年做计算机视觉,1983年做语音识别,1985年做人机对弈,1996年做VR//AR……但现在,他将这些称为“非常糟糕错误的职业选择”。——编辑悟:太前沿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我做人工智能的时候,无论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还是下棋基本没有人关注,为什么呢?当时机器太慢、速度不够,只能做出一些论文来,没有做出更大贡献。”李开复指出。
但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李开复指出:
第一个挑战是没有平台,现在都是微调+和别的平台结合。行业需要一个像iOS或安卓一样的平台。当这个平台出现,产业就真的井喷了。
第二是海量数据——至少10亿级别的数据。而且这最好是自己的数据,网上pa来的数据没用。
第三是云或终端巨大的计算量,这需要非常多、非常贵的机器。
第四是无法用人的语言解释动机、理由。
那怎么才能客服上述挑战,打造自己的竞争壁垒呢?
李开复认为,第一,要有闭环的、大量的、自我标注的数据库。第二,需要有庞大机群,为深度学习优化。第三,要有很多深度学习的科学家+架构师。第四,无平台时要驾驭算法+洞悉秘诀+微调参数。
人工智能将带来的亿万级市场机会,其中,硬件机会蛮多:
在年初的AlphaGo大战之后,人工智能一下子成为全球的创新风潮,但要知道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背后就是1920片的CPU+280片GPU的服务器,且不说处理器价格,单是电费每天就上千美金。所以尽管大家认为人工智能是技术驱动型的应用,但一定要有资本垫底才能更好的沉淀技术。
近期在深圳连续几个人工智能主题的论坛在召开,很多资本非常关注这个领域。例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一年多投了25个人工智能项目,已经投出1亿美金。此外,最近还扩大创新工厂基金规模至12亿美金。
为什么这则消息要重点推送给85后、90后,因为这个群体才是真正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一代人,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创业时代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