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早上,三星官方正式对外声称,确认将停止全球范围内 Galaxy Note 7 的销售工作。三星该声明是刊登在官方全球新闻中心网站的英文版本通稿,三星表示:“我们正在和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进行合作,调查最近相关报道中所涉及的 Galaxy Note 7 事件。因为消费者的安全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三星将要求全球范围内所有运营商和零售商合作伙伴,停止 Galaxy Note 7 的销售和更换工作,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在三星本次官方声明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即三星建议所有的 Galaxy Note 7 用户关机,并采取退款措施。这基本上意味着,Galaxy Note 7 已经宣告“死亡”。在以往大多数情况下,三星 Galaxy Note 7 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智能手机,特别是发布前后几个星期里,但首次全球召回事件之后,麻烦不断!
250万台 Galaxy Note 7 的全球范围内的召回工作对于三星而言前所未有,更麻烦的是涉及到某些零部件的再造和替换。现在似乎三星已经不再打算再来第二波全球召回工作了,结果就是:一个被誉为全球最好的手机 + 一个最知名的缺陷 = 零!
三星是全球领先的电子科技巨头,应该说是最成功的企业,完全可以作为商业教材案例。不过,现在有关 Note 7 事件的处理,相当多了一份反面教材。细细查看,不难发现三星犯下了不少明显的错误。
Note 7 的电池问题,正式销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爆炸事件,而且不止一起,但三星仍在正常部署分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由于中国大陆尚未上市,三星还声称中国的 Note 7 货品没有问题,而不是应该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查找问题和提供解决访问。关键是,三星的调查显得太过于草率,很多检测结果来自三星合作的第三方,就是为了结合官方检测结果证明问题不大。在自身意识到内部问题但却仍匆忙铺货的情况下,果然不断被打脸。
再者,我们来说说中国大陆的处理举动。哪怕是未上市,却全盘表达不同批次“100%”绝对没有问题的态度,如果连进一步检测的步骤都省下了直接开卖,不是带有一种“歧视”“双标”的味道在内吗?自己种下的恶果,生根发芽最终酿成中国区的公关灾难。而且官网(不包括社区)所有的声明,只表达了“不承认”的态度,过于早定论国行 Note 7 爆炸是电磁炉加热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如大家所知,Note 系列一直是三星电子的高端旗舰手机,Note 7 上市之前获得外界几乎一致的好评,并认为会对三星贡献巨大的手机业务收入。为此,三星屡次让 Note 7 成为媒体的焦点,不过上市之后该机子成为焦点的理由却是“炸了,又炸了!”。如今三星终于变得无比被动,无法再转移视线,不得已宣布“停售”。
不得不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罪魁祸首还是三星自己,而且在 Note 7 研发支出就已经造成。当初三星 CEO DJ Koh 领导团队在得知苹果没有重大转变的计划之后,太急于击败苹果,希望通过创造技术优势抨击苹果的弱势,从而不得已加快了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发布日程,而该项目一直是内部具有挑战性的技术任务,为此三星还多次改变相关规范和工作流程,殊不知最终造就了 Note 7 毁灭性的电池。若是三星能够在研发乃至质检环节中再多几个步骤,相信绝不至于造成今天这样的后果。
早前,三星官方已经确认手机爆炸原因,来自三星旗下子公司Samsung SDI(韩国三星SDI)所制作之锂电池,SDI 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汽车电池、液晶面板零组件及太阳能面板,从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其股价从今年以来最高点12.4万韩元跌落至9.83万韩元,近一个月以来跌幅约16.3%,相较于三星电子(韩国三星电子)在爆炸事件发生后,股价从今年以来最高点168.7万韩元跌幅至今约4.3%,跌幅明显较重。
虽然平均每年手机发生爆炸的消息时有所闻,不过像这次三星Note 7一样如此频繁的电池爆炸事件却是前所未见,但就技术层面而言,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到锂电池原本就存在着爆炸风险,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毫无危险性的产品,但因为锂为全球活性最高的化学元素,而且在存、放电效率表现最好,因此被业界广泛用来充放电能使用。
那我们再进一步检视锂电池的组成构造与工作原理。锂电池主要是包含电极(正、负极)、电解液、隔离膜及电池外壳等四大部分,而其充放电工作原理就是在电池充电的时候,正极材料(包含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锂三种材料)藉由中间的电解液将里面的锂元素脱离出来,并与负极材料(主要以碳材料为主)进行化学反应,这时正极跑出来移转至负极的锂离子越多,电池储存的能量也越高;反之,从负极跑出来移转至正极的锂离子越多,电池释放的能量也越多。简单而言,电池充放电循环就是周而复始地正极→负极→正极来回移动,藉由正、负极材料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来达到电力的转移,这就是锂电池的基本运作原理。
而在市场发展需求方面,为了因应近年来消费型电子产品要求性能提高与功能增加,因此对于电池的长效性使用有着迫切之要求,而如何增加电容量进而延续产品续航力就变成了首要关键因素,同时又为了要满足现在产品朝向轻薄化设计,在希望减少电池体积与提高电容量之下,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也成为另一项重要技术发展趋势。而这一次三星Note 7电池爆炸事件,最主要原因就是厂商为了满足手机轻薄化设计又要提升手机续航能力,在不愿意提升电池容量造成体积膨胀之下,只好强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进而增加了电池的不安全性。
国际上前四大锂电池大厂皆由日韩厂商所包办,分别为韩国的Samsung SDI与LG化学,以及日本Panasonic和Sony,而近年来广泛受到笔电/平板电脑与手机制造商欢迎的高分子锂电池,更成为目前各家电池厂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日本厂商部分,Panasonic与美国电动车大厂特斯拉之密切合作大家众所皆知,除了靠着优异产品18650圆筒型电池成为特斯拉的独家电池供应商之外,包括在方形锂电池与软包装电池之发展也是不落人后,目前在用于消费型电子的方形锂电池已具备体积能量密度620Wh/L之能量密度的实力,而软包装电池也有650Wh/L之生产能力,而锂电池老牌大厂Sony的产品平均也有630Wh/L之生产实力,不过在今年七月二十八日,Sony已经和村田制作所宣布签订备忘录,计画将把电池事业卖给村田制作所,并在明年三月完成所有业务的转移。
手机电池连环爆炸,让三星电子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产品召回计画,损失估计超过十亿美元。危机发生后,为三星提供合格电池的,竟是一家由两位台湾人参与创办的神秘电池厂,这家公司叫新能源科技。
九月八日,美国联邦航太总署一度发出警告,因为三星电子生产的Galaxy Note 7手机电池有爆炸风险,「请不要在飞机上使用Note 7手机!」一时之间,三星Note 7手机成了各国机场「知名度」最高的手机。
这款新型手机在全球各地连续传出手机自燃事件,三星SDI自家生产的锂电池,是导致手机爆炸的元凶。根据路透、《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报导,意外发生后,TDK旗下的新能源科技成为Note 7最大的手机电池供应商,是最大受益者,这家公司四位创办人,两位来自台湾。
新能源科技是1999年成立,其中两位创办人是来自台湾的陈棠华、张毓捷,「他们都是建中、台大的同学。」工研院材料化工研究所潘金平组长说。张毓捷是台大电机系毕业,陈棠华则是台大化学系毕业,陈棠华也是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在台大化学系的同班同学。
刘兆玄更在他的武侠小说《王道剑》自述中写道,就是因为陈棠华在福建创业,他才会拜访福建宁德,找到小说里的灵感。另外两位创办人则是来自香港、中国的梁少康、曾毓群。
陈棠华是新能源科技第一任总裁,他曾在IBM工作多年,原本的专长是开发磁碟片用的磁性材料。潘金平回忆,第一次看到他时,这位总裁从清华大学拉着行李搭公车到工研院,毫无总裁架子。
创业时,陈棠华已55岁,他看准消费性产品大爆发,锂电池产业会是难得一见的大机会,四位创办人募集250万美元创业。
想创业,技术是第一道门槛。刚创业时,新能源科技砸下重金,向美国实验室买锂电池的专利授权,他们按照专利试做之后,竟然发现,做出来的电池会膨胀、变形,这专利根本没有用!
陈棠华带着研发团队,苦思如何解决,当时参与研发的曾毓群曾表示,他们猜想问题出在电解液的成分上,因为,锂电池的温度上限是85度,实验室的配方中,有些成分沸点已接近93度,高于锂电池的温度上限,这可能是电池变形的关键。他们日夜不休地研发七、八种不同配方,反覆测试两个星期,最后惊喜发现,其中竟有两个配方能解决膨胀问题。
光有技术不够,「电池是比规模、比资金的产业。」一位创投业者观察,当时,锂电池是像SONY等大公司才有能力生产的产品,比资金,新能源没有优势,他们曾一度几乎无法生存,想把公司卖给其他台湾厂商,却没人要买。
新能源发展出的存活之道是,SONY等大厂做的是标准化、形状固定锂电池,他们就为客户量身打造,不容易自动化生产的电池。他们从DVD等消费性电子产品起家,搭着中国市场成长的热潮,不断练兵。2004年,打入苹果iPod供应链,「当时苹果还不大。」潘金平说,从此之后,苹果只要开发新产品,都会优先与新能源科技合作。
零五年,汉鼎等大股东有意出场,他们做出关键决定,把公司所有股权以一亿美元卖给日本TDK,TDK则仍委托他们经营。
创投业者观察,陈棠华的技术和客户,结合TDK的资金,形成完美组合。新能源科技虽然是TDK的子公司,经营团队却没有日本人,技术由他们自行研发,日本母公司提供资金。有苹果订单加TDK资金,业绩蒸蒸日上,潘金平观察,他们是中国现在「最赚钱的电池公司」。
陈棠华2010年因病过世,他曾经多次想要引进工研院的防爆电池技术,却未能如愿,但多年累积出的电池技术,竟成为挽救三星脱离电池爆炸危机的关键。新能源科技董事长由张毓捷出任。现在,他们已经打入电动车电池市场,未来,这个团队还将再创造下一个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