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芯片行业许久不见这样激烈的水花了。
事情的起因是,5月底,大唐电信对外宣布,其下属子公司联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芯”)与高通公司、建广资本等将共同出资超过29.8亿元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瓴盛科技”),进军中低端手机芯片市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在其微信朋友圈上做出评论:“合资定位竟然是低端,这是引狼入室打乱仗。目标恐怕不是联发科而是展讯。国字号资本不应该干这事。”
这番言论被迅速传播和各种解读,瓴盛科技开始遭遇质疑。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要属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
赵伟国先是转发一篇《联芯科技与高通成立公司被称为充当“皇协军”阻挡展讯科技》的文章。
之后,他在出席GSA首度在中国举办的存储器论坛时,又直言高通与大唐、联芯通过合资,已经“杀到家门口来”,这种“借刀杀人的方式太低级”。
刚宣布要成立就遭遇如此强烈的质疑,这恐怕是瓴盛科技并未预料到的。然而截止到发稿,也并未见高通或大唐电信作出任何公开回应。他们当真如一些人所言“心虚了”?
在判断大唐电信的立场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为什么赵伟国如此愤慨。
2013年,紫光先后收购展讯和锐迪科,之后展讯和锐迪科又合并成立“展锐”(双品牌战略),强力布局芯片产业。
从全球基带芯片市场看,高通以32%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一,联发科以28%的份额位居第二,展讯则以27%的份额排在第三位。
从具体的领域来看,高端手机芯片市场主要是高通,联发科虽然也涉足高端领域,但更多的是中低端。而在低端领域,主要的玩家就是联发科、展讯以及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
换言之,手握展讯的紫光,在瓴盛科技出现以前,在芯片领域最先对标的应该是联发科和联芯科技。这本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联发科一面努力维护着自己在中低端的市场,一面又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力高端,不放弃跟高通平分秋色的目标。
展讯的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不仅芯片年出货量可达3亿套,还在巩固中低端市场份额优势的情况下,与英特尔合作推出14nm芯片,探手中高端市场。
相比之下,此前想要与小米合作在低端市场杀出一片天的联芯科技,却因为小米后来选择自主研发芯片澎湃S1而被抛弃,日子有些难过。
但现在,联芯科技突然依靠着母公司大唐电信找来高通合作,带着瓴盛科技往低端领域冲,在展讯和赵伟国眼里,这恐怕无异于拳击比赛中,与展讯同在65公斤级的联芯突然找来80公斤级的高通,围殴展讯。
去年年中,赵伟国就曾明确表示,紫光要做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大唐联芯和高通此举,无疑打乱了展讯和紫光向上发展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紫光在努力朝着世界第三迈进的时候,大唐领来打到家门口的,竟然是国外的巨头。半导体产业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它涉及到安全问题,不仅紫光腹背受敌,国家安全也存在隐患。”一位支持紫光的业内人士这样说。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大唐联芯借“洋人”高通挥刀展讯,最终得益者只是高通。
“因为高通不可能让大唐联芯触及核心技术,而且高通还能借助联芯从展讯和联发科手里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并继续坐收专利授权费,这简直就是通吃。”他说。
截止到目前,对于外界“皇协军”一类的质疑,大唐和瓴盛科技并未作出正式回应。
一位接近联芯科技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瓴盛科技的成立涉及到高通、大唐以及建广资本等多方,任何一方都很难单独作出更多的回应,并非所谓的“心虚”。
这位知情人士表示,在瓴盛科技里,中资占股75%,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与高通合作,本意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拓展在全球研发、涉及、生产和销售自己芯片的能力。
“公司刚宣布成立的消息就立即出现‘皇协军’之类耸人的言论,不排除是有人有组织的刻意攻击,所以成立瓴盛科技的各方在统一意见后,决定不予回应理睬。”该人士说。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大,尤其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即“大基金”)以及各地方半导体投资基金的不断成立,国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缺口已经在不断收小。
但问题仍旧显而易见:由于技术、人才等欠缺,国产芯片只能在低端领域打转,很难实现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收购与合资加速发展、缩小与外资同行的距离,就成了企业最常用、最好用的发展路线。
比如,上海国资委出资12亿元和台湾VIA合资成立兆芯,并承接核高基01专项;
贵州省政府与高通共同成立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基于ARM架构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
天津海光与AMD设立合资公司,开发X86芯片;ARM与厚安创新基金拟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专注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开发与服务。
……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支持大唐联芯与高通成立瓴盛科技的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ARM、AMD都与中国公司有合资合作,为何唯独高通算是引狼入室?”
在他们看来,大唐电信与紫光同为国资背景,以高通的技术、大唐的央企资源和产业链资源、联芯多年累积的研发和服务经验,加上建广资本等资金的布局,瓴盛科技的成立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并非“大逆不道”,无须以民族大义伐之。
事实上,无论各方的真实立场到底如何,这个“大水花”溅起的是国产低端芯片竞争升级的形态,其背后显现出来的仍旧是一个老问题:国产芯片图强之路到底该如何选择?
自主研发固然好,与外资合作引进吸收也算是条捷径,到底哪条路更胜一筹,短期内无从定论。
不过就眼下而言,抛去一些诛心之论,如何判定、把控外资芯片厂商在与本土厂商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国产芯片发展发挥正向作用,是专门制定法规政策还是设立评审引导机构,或许是此次事件后更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