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突破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难题,我国首创收发两用芯片

2018-05-11 网络整理 阅读:
“同质集成”是业界的一个难题。

在一块芯片上不仅能发出光,还能同时接收光,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近日,南京邮电大学王永进教授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教授合作,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发光和探测共存的物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基于硅衬底氮化物晶圆,首次获得了直径0.8mm、2μm厚的可转移近紫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为世界首创。该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的《今日半导体》 (Semiconductor Today)被专题报道。pqrednc

“同质集成”是业界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光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器件等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pqrednc

031ednc20180511
近紫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制备示意图pqrednc

2015年11月,王永进团队制备了世界上首款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将可见光的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功能分区域做在同一个芯片上。王永进介绍说,胃镜检查时,医生会将一个光纤探头和一个光源同时放入患者胃中,有了“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可以将探头和光源放在一个芯片上。患者的痛苦将会减轻。pqrednc

在实验中,王永进发现量子阱二极管发光谱和探测响应谱出现重叠区。“这说明量子阱二极管器件可以同时作为发光和探测器件使用,具有同时发射、接收的‘收发双工’特性。光电探测的新物理本质和特性——‘量子阱二极管光发射和光探测共存’的物理现象被我们首次发现。”为“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获得了理论支撑。pqrednc

根据这一发现,王永进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全双工可见光通信芯片、光互联芯片、类脑芯片、物联网芯片等不同种类的芯片,证明“量子阱二极管光发射和光探测共存”的物理现象普遍存在,回应了学术界的质疑。pqrednc

王永进表示:“未来,手机里仅需要安装一块集能源、传感、照明和通信一体的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就能实现自充电、感知和通信等功能,再也不需要携带充电器、充电宝了。”pqrednc

通过生长不同组分的量子阱结构,调控量子阱二极管器件的发光光谱,能够实现多谱段的发光器件。“我们已将‘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研究从可见光波段拓展到紫外光波段,还将研究基于量子阱二极管发光和探测共存现象的红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王永进希望研究成果可以服务于未来社会革命性的变化。pqrednc

此次,王永进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教授共同开展面向紫外波段的同质集成光子芯片的研究,并基于硅衬底氮化物晶圆,将量子阱二极管器件制备在同一块芯片上,通过波导互联形成芯片内通信系统,并利用机械剥离技术,首次获得了直径0.8mm、2μm厚的可转移紫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pqrednc

“只要一块小小的紫外光电子芯片,就可以完成水净化消毒、检测、通信等一系列复杂程序。”王永进说,随着研究进一步拓展,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pqrednc

(综合整理自科技日报、新华网)pqrednc

20160630000123pqrednc

本文为EDN电子技术设计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将锂金属电池寿命提高750%,竟然只需要“水”? 随着新能源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旺盛,锂金属作为新一代阳极材料,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等优点,备受关注。然而,锂金属电池所存在的寿命短、易起火或爆炸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的商业应用···
  • 按下ON还是按住OFF,将这种开关电路升级到交流电 2024年10月14日,Nick Cornford发布了一个名为“按下去再按上来,这种开关有哪些门道?”的设计实例(DI)。对于直流电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DI,但对于交流电压呢?
  • 协同创新,助汽车行业迈向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的未来 汽车行业正处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过程中,而半导体企业站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这一转型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更短的开发周期。加强半导体制造商、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对于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及推动行业迈向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的未来至关重要···
  • 将单电源单端输入改成伪A/B类差分输出放大器 该放大器采用Barrie Gilbert的微混频器拓扑结构可将单端输入转换为单电源A/B类电流输出···
  • 加强低功耗FPGA的领先地位 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从以云端为中心到以网络边缘为中心的创新转变正在重塑数据的处理和利用方式···
  • 打造下一代家用机器人:精心构建智能化、集成化和电源优 ​​​​​​​今天的家用机器人不仅仅是工具,它们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伙伴,为日常生活增添了便利性和互动性。设计这些结构紧凑、功能强大的机器需要克服连接性、电源和外形尺寸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每一次突破都使我们更接近全面集成的智能家居体验···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